怎样抓紧文言文的得分点
作者:棉湖中学语文组室 代秋连 时间:2007/4/8 10:08: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88
一、 词类活用时要翻译出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等,翻译时务必要突出它们。
例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考题) 译文:裴矩竟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能否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用作状语,应翻译出“当廷、当面”。
二、 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的实词,是指那些在句中起关键意义的,通常与现代汉语解释为不同的意思。其中,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
例如,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其言,则佞化为忠。(2003年高考题)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边为佞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边为忠诚。本题的得分点就是“恶”和“佞”“直言”三个关键词。
再如,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高考题)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此题中的“及”和“尽”为得分点,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做准确。如果把全句翻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的词语,全文的译文就不能算做准确。
三、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来
1、特殊句式
文言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子,如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在翻译疑问句时要体现疑问预期,倒转语气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这里着重讲述一下倒装句和省略句。
(1)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和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②宾语前置
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中,介词作宾语时,也要前置。如:“沛公安在?”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胡、安、焉等)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词(一般句中必须有“比”、“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正常语序应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截。”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③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情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④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2)省略句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省略兼语,例如“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②省略动词的代词宾语,如:“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③省略介词的宾语,例如:“母从(之)惧死。”
④省略介词“于”“以”。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除了把握这些以外,在翻译文言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凡属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和其它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不翻译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可以翻译为:“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又如《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可以翻译为:“阳嘉元年,又制造候风地动仪。”
二、 有些词还可以略去不翻译。如某些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它,便不能翻译,或者虽然有同它相当的词,如果译出反而使句子别扭,也可略去不译。如《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中的“之”为结构助词,可以不翻译。
三、 有时还需要作适当补充。例如文言文中往往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不用量词,翻译时就应把量词补充进去。如《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这句里的“二子”就需要翻译为“两个儿子”。又如《隆中对》:“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句里的“三往”就须翻译成“去了三趟”。还有文言文中的某些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等),在翻译时也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作适当的补充,使译文语义完整。如《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后面两个分句都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都应补上。全句可译作“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总之,在翻译时要钻研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译文要尽量做到忠实原文,语气通顺,文字优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