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标点一堂课——《药》的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700字。
三个标点一堂课——《药》的教学设计
青岛开发区一中 王小鸽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本)教材中的《药》,是显示了五四新文学实绩的作品。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曾经激励过五四革命青年们的心。《药》的结构是别致的,小说定名为《药》也是发人深省的。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它精巧的构思和成功的侧面描写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反侧为正,以巧驭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出“用三个标点贯穿,用三幅画面渲染,用三段音乐激情”的教学思路,以此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整体效益优化的课堂结构。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作法。
在讲这一课的前一天,我预先布置了变换角度作文《夏瑜的自述》,此举不但让学生通过“反侧为正”熟悉了故事情节,使自己掌握了学情,还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
讲课之前,我设计了一段“序幕”,通过投影显示,师生共同“瞻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鉴湖女侠”和“革命军马前卒”,一起品味了他们所写的两首诗(秋瑾的《对酒》和邹容的《和西狩》)。通过“寻根”(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的经历和今天所学小说题材的关系)“究底”(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首诗中都有他们对自己牺牲后的设想,激发学生了解究竟的兴趣)来为教学蓄势。 讲课伊始,我在向学生们点明了这篇小说在五四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和小说定名发人深醒的特点(即本文开头的那三句话)之后,即请他们根据小说的内容,试给小说的题目加一个标点符号。在他们先后得出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也可能只有句号、问号两种答案,这时可以自己或其他人的名义再加上一种)答案之后,我再用一句“既然三个标点跟课文有联系,我们就从这里入手,以它为突破口来进行探索”作为过渡,然后就按照“三(个)三(幅)三)”的思路来做文章了。
一、 句号—了解情节,理清结构。
首先,在提问学生加上句号的依据,用画家范曾所配“买药”的插图(投影)进行开导,让学生将原题扩充成一个可以用句号来结束的句子(蘸着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之后,我请虚拟的“夏瑜”(前一天选出的较适宜作文的学生作者)上场,结合投影中的插图,讲一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自述)。在他讲的过程中,我通过cd播放器配以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那段音乐。
在他讲完之后,我通过投影仪显示《药》的结构图(见《教师教学用书》 P 50)中暗线和主题部分之外的所有内容,然后通过虚构的“同情慰问”、“调查取证(你所说的这些经历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在华家买药吃药的整个过程中,你都在哪里?)”,引导他分步说出“就义”、“血被吃”、“人被当作谈资”、“母亲给我上坟”等话语。与之相应,投影仪也分步显示“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的字样。随即,我予以明确:“从刚才‘调查取证’的结果可以看到,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特点……”,“双线连接的物是人血馒头”,“双线连接的人是康大叔”,并顺手牵羊地对康大叔作些精当的“人物分析”。
接下来,我再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第二问"进行提问:“为什么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明确:“刻画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刻画夏瑜是为了突出一个更根本的思想,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