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字,
诗歌专题学习之
屈 原
编辑:换心情
《屈原——来路,返回》
他萧瑟冷峻的背影终究选择了那样一条颠沛流离的道路。 知他惊才奇智,文藻风流;知他忠而见弃,信而被疑;知他独立浊世,上下求索…… 直至今日,他还坐拥一个这样万众仰视的节日,书写名垂青史的神话。然而这真的是他的心愿吗?
难以想象在举身赴清流的那一瞬间,他的脑海里出现的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而今江畔长堤人流如潮,谁可还会把粽子投进滔滔江水凭吊斯人? 谁还会记得千百年前他那些绚丽华章间流露出的寂寞?
历史本就是一团迷雾,屈原究竟是在向我们走来,还是在众人仰视的目光中渐行渐远?
距离永远容易带来错觉,历史也一样。
屈原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趣闻:
1.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2.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
3.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他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端午节那天,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见诗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