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玩味,准确切入——古诗鉴赏的几个角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6/16 22:57: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900字。
品读玩味,准确切入——古诗鉴赏的几个角度             
    一、 从“景语”入手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意境,讲求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水乳交融。这就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景语”入手,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语”。 
例一、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题:这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后的词作。词中勾画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动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钩,这恬静、安逸、秀丽的乡村环境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完全可用“怡然自得”来形容。当然联系到他当时的处境,也许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故作放达以求超脱的因素在里边。 
   例二、 关河令 周邦彦 
        来时阴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本词是以哀景写哀情,上片先写薄暮凄凉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声声却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下片的“孤灯”与之相呼应,孤寂凄凉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所以前人的评论是准确的。 
二、 从“情词”“情事”入手 
    古代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寓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很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着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的成分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中的“情词”或“情事”也是我们能够迅速把握诗中的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三、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树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题:诗人见“惆怅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惆怅”是诗中的“情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的变化中得知。柳树由浅绿变为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盛极将衰,一二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是“情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因此,我们抓住“情词”和“情句”的感情线索,在联系景物中探测到了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的情怀。 
  另外如杜甫的《登高》中的“艰难苦恨”,韦庄《台城》中的“无情最是台城柳”的“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