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00字。千年重温欧阳修
□烨 子
问茫茫文人谁还记得文忠公1000岁生日?千年,这对大自然来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但对个人来说,可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一段漫长的时间。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的人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有的人却千年不朽,欧阳修就是这不朽中的一个——一个在千年之后仍能让人记得,并被纪念的人。欧阳修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份待遇,让后人尊重和纪念,实在是因为他确实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重温的东西,而这也就决定了,重温欧阳修必是个大题目。
重温欧阳修(1007~1072),一是其人品,一是其文品。欧阳修的人品多有亮点,下面试略言之。
勤奋好学。他四岁丧父,由于他父亲“为吏廉,而好施予,喜宾客”,所以在父亲撒手人寰之后,他家“无一瓦之复,一垅之植”。虽然家境贫困,但他母亲“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培养他的学习兴趣。等他长大之后,家无书读,“借而读之,或因抄录”,废寝忘食。这种勤奋自励,即便功成名就之后,也不稍稍懈怠,而是终其一生。
从政廉洁。宋仁宗天圣八年,他成了一名进士,并进而成了一名官员。他的为官,不搜刮民脂民膏,不巧取豪夺,而是体察民间疾苦,主张宽简,“虑于民也深”,“施惠于人物”,主张“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
勇于直言。不少人一旦为官,即会变得唯唯诺诺,随声附和,毫无骨气,但欧阳修却一直保持坦白、刚烈,就是冒犯龙颜,也在所不惜。这使他的官宦之途充满了跌宕起伏,时而官高三品,时而被贬为七品。对此,《宋史》评价他说:“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陷在前,触发之而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不悔也。”
爱惜人才。他是个文人,但不文人相轻;他是个人才,但他更爱别的人才。《宋史》说:“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事实上,不仅仅只有他们,受到欧阳修指导和提携的还大有人在。
关爱生命。有件事极可说明他对生命的关爱。宣抚使富弼,因为担心被朝廷招抚的一些叛乱者日后再行叛乱,所以想把他代管的两千人暗中一杀了之。人命关天,更何况是两千之众!欧阳修一听到这件事,急忙亲自前往细加劝说,终于让富弼打消了这个视人命为儿戏的念头。
欧阳修人品的亮点,使他的文品同样多有亮点。沈括《梦溪笔谈》有这么一条记载,欧阳文忠尝言曰:“观人题壁,而可知其文章矣。”同样,观欧阳修文章,则可以知他之人品,他是做到文如其人的。
欧阳修从政为官是务实的,他的为文一样也是务实的。他说:“文章之宗,必以理实为要。”又说:“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他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这些,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体现于他的篇篇诗文中。欧阳修的做人是认真的、正直的,他的文章同样是认真的、正直的。他的《朋党论》是这样的,他的《送曾巩秀才序》是这样的,他的《偃虹堤记》是这样的,他的《醉翁亭记》等等也是这样的。就拿《醉翁亭记》来说吧,这篇文章,不仅因其情景交融、摇曳生姿的文笔而引人入胜,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更是发人深思。因为在这里,既写出了快乐着的欧阳修,也写出了惆怅着的欧阳修。四十岁醉翁的心情是复杂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他的追求是高远的,“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倘进一步,则我们于重温中,似可由此读出他对政治清明的呼唤,对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赞叹。这就是充满大人文关怀的欧阳翁啊!正如欧公于《祭石曼卿文》中所言,“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欧阳文忠公其不朽乎!(艾芦心)
纪念欧阳修诞辰
智慧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