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50个字。
心物同形与语文教学
成都20中语文组 李玲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培养美的感情,用推理式代替想象,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学生对作品美的感受,这都是不妥当的。本文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心物同形理论引进语文教学,并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于教学实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心物同形的观点来看待文学作品,来欣赏文学作品,并创作文学作品。力图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
关键词:心物同形 语文教学 策略
当前,语文教学已经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不乐学,教师不乐教。语文教学向何处去?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语文教改处于一种困惑之时,我们用西方方法论的研究成果来审视中国的语文教学,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谓开辟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新天地。这里我想谈谈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心物同形理论引进语文教学,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于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
一、 心物同形的思想内涵
(一)心物同形的内涵
格式塔学派是本世纪新兴起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心理学派。关于审美体验,这个学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学说,即“心物同形”说。“心物同形”又叫“异质同构”,就是客观外物的力的作用模式(物理力场)和人的内在情感(心理力场)的相互吻合。简而言之,就是是指客观事物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物质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异质的东西,但结构的式样是可以相同的,都有力的作用。物理现象有动力结构,如电场、磁场等。格式塔心理学借用“场是一个相互作用的领域”的含义,来解释环境和行为的关系。人本身是一个场,知觉也是一个场,假设人脑的活动也按电场的式样进行,人的心理活动也有心理的力场。因而外物动力作用所构成的“场”,同样能引起人们心理力的活动而构成心理的“场”。这就是心物同形。换言之,当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相对应而沟通时,那么就进入到了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人的审美体验也就由此境界而产生。
比如柳条下垂(物理世界)与人的悲哀(心理世界)虽然是不同质的,但其力的结构则是同型同构的(都是由高到低)。这样,当下垂的柳条呈现在人的面前之际,它的力的结构就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层,这就与人的神经系统中所固有的悲哀的力的结构接通,而达到了同型契合,于是内外两个世界产生了审美的共鸣。同样,夏天暴风骤雨、闪电雷鸣可视为大自然力的作用模式,和人的对旧世界充满愤怒、反抗的情绪吻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与人的开朗、舒畅的心情吻合。可见,无论什么事物,只要它的力的模式与人的情感的模式相应,就能借它来表现人的情感。
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心理“力”、“场”的说法,虽然还有待进一步作出科学的论证。但作为审美的心理现象,确实存在心物相应的状况。在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很早就有触景生情、感物而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类的说法。孔子在《雍也》篇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水,是流动的,它和变动不居的智慧,虽然质料不同,其力的结构则是相同的;同样,山是沉静、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