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600字。李白谜团的的新考实
作者: 苗体君 窦春芳
李白是盛唐诗坛最具代表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9000多首诗作,但流传下来的仅仅有900多首,这些诗作在中国乃至于世界广为流传,传唱不绝。
一:李白的身世。
游国恩等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未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1页)。前苏联已解体,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托克马克。李白自己在一首诗中写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诗中的陇西人指的是李白的祖籍,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秦安东,其祖先在汉代时是防守边疆的将领,有些学者以此句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代,李白生前也确实承认其远祖是李广。
李白在作品中提到过自己的妻子、女儿、兄弟、朋友,有的是多次提到,而却从来没有提到他的父亲李客,那么李白的父亲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许多学者推测李客最大可能是位侠客,经常扶危济贫或替人伸冤,这样也就触犯了当权者,最终只得避隐于穷乡僻境,隐姓埋名,我们也可以从李白身上看到其父的侠气风范,还有可能就是李白的父亲由逃避仇杀而“潜还”的。
李白大约5岁时,随其父迁居于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莲乡,李白就是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他对青莲乡有着依依的故乡情节,还自号青莲居士,难怪历史上把李白的籍贯误认为是蜀中。李白在江油度过了长达16年的宝贵时光。李白一生在外游历时也常常思念故乡,最有名的诗作《静夜思》中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床前明月光”并不是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睡的床上,在唐代“床”指的是座具,唐人睡觉的用具叫“榻”。唐代以前汉民族都是席地而坐,后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民族受到北方游牧民族骑马的马鞍的启发,在生活中,发明了凳子之类的坐具,而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渊、李世民父子就是在草原上放马的胡人,后来,汉化后就改姓汉民族的“李姓”。读《静夜思》时,多数人认为是月光照在李白的床上,这是错误的,李白并非那么懒惰。
二:李白的志向是做“姜太公式”的宰相。
青少年时期的李白以“狂人”著称乡里,当然他看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起他。在现实中,他处处与别人不一样,他多年呆在山中养一种奇特的鸟,这也养成了他后来对于任何东西不屈服的品性。中国的科举制最早原自于隋朝,明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到清代末期走向衰败、灭亡。科举制在封建时代算是最好的选材方式,但李白对于科举制却没有任何兴趣,他自认为他与平凡的俗人不一样,更不会像他们一样去参加考试,然后步入仕途,由地方上芝麻大的小官做起,经过许许多多年的岁月后,当头发、眉毛白了的时候在官场上才有了点起色,但这时也离走进坟墓的日子不远了。个性张扬的千古奇才李白认为自己应该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凭其才华,他应该是让皇帝亲自登门拜他为相,就似商末周文王拜姜尚为宰相一样,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