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七件事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1/9 22:25: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200字。生活七件事谈
说“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李树新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鲞铺》就曾说:“盖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题材,汉语形成了一大批民俗语汇。我们将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语汇系统和语汇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对蕴藏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及文化背景进行阐释分析,以期用实证的方法来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文化语义作一专题探讨。 
一 
开门七件事,柴排在第一位。柴为形声字,从木,此声。本义是捆束的细木小柴。《礼记•月令》曰:“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柴通常泛指作燃料的木柴,即柴禾、柴草、柴火。《说文》曰:“柴,小木散材也。”有时又特指枯枝。 
我们知道,在煤炭被大量开采利用之前,传统烹饪所需的燃料主要来自于草木。也可以说,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第一种能源材料,经柴取火使人获得了熟的食物,既容易消化,也比较卫生,有益于肌体和大脑的健康发展。故《礼含文嘉》中就曾说:“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谚语的取材是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密切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古代华北烹饪史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早期烹饪以较粗大的薪柴和木炭为主即所谓伐木为薪,随着林木的逐渐减少,人们乃不得不多烧细柴少烧炭乃至焚草而爨。”o反映汉民族经柴取火的历史背景,汉语产生了大量的关于砍柴伐薪的谚语。例如: 
砍倒大树有柴烧 
上山打柴,过河脱鞋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要知山中事,先问打柴人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家有千棵杨,不要打柴郎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到什么火候使什么锤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临到砍柴丢了刀 
森林里生火——就地取材(柴) 
森林里野炊——有的是材(柴) 
沙漠里烤火——就地取材(柴) 
山坡上烤火——就地取材(柴) 
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烧柴,柴是百姓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资料。许多含柴谚语都包含着人们对烹调火源重要意义的认识。例如: 
若要冬天暖,需得早打柴 
火大无湿柴,功到事不难 
火旺不怕湿柴,好汉不怕困难 
一顿腊八粥,烧掉一冬柴 
热灶不怕湿柴 
生柴不灼火,全靠四边风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眼前的仍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以上谚语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深厚的民俗文化痕迹。谚语中所说的“砍柴、打柴、担柴、卖柴、买柴、干柴、湿柴、烧柴、柴刀、柴斧以及火、锅、灶”,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汉民族家居生活画卷。 
二 
柴的古称有薪、蒸。《薪蒸总论》曰:“薪,柴也,所以供炊。大曰薪,小曰蒸,供燔燎曰柴。”也有称作薪樵的,例如《汉书•朱买臣传》“家贫常艾薪樵”。柴还有柑拙、校橄等古称。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许多含柴成语中的所谓“柴”多为薪。 
以柴薪喻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薪尽火传”堪为经典语例,意谓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成玄英疏:“穷,尽也。薪,柴樵也。为,前也。言人然火用手前之能尽然火之理者,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前后相继,故火不灭也。”后用“薪尽火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一代地流传,或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种族血统及文化精神之绵延无尽,世代相传。也作“火尽薪传”或“薪火相传”,也可省作“薪传”和“传薪”。此外“以荷析薪”比喻继承父业(《左传•昭公七年》),“桂薪玉粒”指柴米昂贵(《战国策•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