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解法探析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指:
把握形象。“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就基本把握住了。
品味语言。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的表达功能,当然有时也要注意数词和副词。
分析修辞。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得作用。
欣赏技巧。表达技巧指地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读完一首诗,要看它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用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
理解全诗的主旨。看全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阐述了什么哲理,或诗人对社会、历史、人生有什么总结性的句子。
评价诗歌的意义。可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或指出该诗的时代局限,或就前人对该诗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的观点态度、对社会或历史的观点态度等第。其常常以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方式来体现。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如下:
一是,历年的高考古典诗歌绝大多数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二是,历年高考诗歌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其内容多半是不带典故的借景抒情诗,或相思、或怀古、或闲适。第三,选材力避两点: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猜题押题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第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分四大类型:
1.问答、简析型。以全国卷为代表。
2.选择、表述型。以北京卷为代表。
3.填空、简答型。以上海卷为代表。
4.引导、续写型。以湖南卷为代表。命题者对一首诗或一些诗句进行了赏析示范,引导考生续写另一首诗或另一些诗句的赏析。
就大多考生而言,读懂古诗有一定难度。下面向大家介绍一点读懂古诗的简易方法。
第一步,把全诗默读两遍,先有一个总体印象。第二步,找出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第三步,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第四,看看题目或注释有没有提示,然后作一个整体考虑。
如2004年全国卷: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细节?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中画横线的名词告诉了我们所写的景、人、事:在秋风的日子里,身处洛阳城的诗人写信回家,临到要把信发出去,又打开信封。“寻常”细节是“临发又开封”。“开”这个动词很传神,它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家书”即将发出,又打开信封补写,因为有“说不尽”的“意万重”。再联系题目“秋思”,那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再如2007全国高考I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1)小题实际上是炼字题,解题关键是找诗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即使是名词,一般也是动词性的。也有的应注意叠词。其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字分别是 “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第(2)小题,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画出叙写景、物、人的主要名词,找准反映作者心情、跟答题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看看题目对解题有何提示,加上连贯起来思考,这是读懂古诗的简易方法,不妨一试。
诗歌鉴赏题,不是文字游戏题。我们只有真正读懂了诗的意思,才能答对题。这要求我们学生,平时应真正地读一读诗,全文地背记一些诗,品味诗的真味。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解答好此类题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