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60字。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中学作文素材积累技巧说解
甘肃永昌一中 李桂林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课本材料。
2.提高选材组材能力。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难点
1.找准材料和文章中心的契合点。
2.深刻理解课本材料。
教学设想
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作文空话连篇,“薄情寡义”,千人一面,众口一辞,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究其原因是不能入乎其内,故无法出乎其外。我们常常苦于没有材料可用,但我们忽略了和我们最亲近的材料,那就是我们语文和政治课堂上反复研读过的课本里的材料,只要我们学生学活、用活课本材料,作文时完全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综观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大都是活用课本素材的典范。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二.释题。
素材:自身文化知识、生活经历和社会见闻的集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道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指出了观察、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
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两位大师的话都告诉我们作文时要做到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就必须对所阅读的材料达到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即深刻领会,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三.高考满分赏析。
示例之一:
北京高考作文题为:“细雨湿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