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50字。
作文修改与评价
一、教学目标
运用发展性评价,通过“照应”和“点破”来克服分析论述时游离中心的现象,并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二、教学重点
运用发展性评价,通过“照应”和“点破”,克服分析论述时游离中心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
四、课前准备
1.结合《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进行一次议论文写作的专项训练,明确训练要求和评价标准。
2.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填写好《打分评价表》,教师了解并总结学生作文情况,选出准备评讲的典型的作文按原稿复印。
3.上课前一天发还全班学生各自的作文以及将要评讲的作文,按要求预习。
五、课时安排
1课时(10月18日下午2:00—2:45)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提问:考场作文最可怕的是什么?——偏题、走题!
考场上写议论文最无奈的是什么?——行文游离中心或与观点若即若离!
可举一例:中心观点: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发展
原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他对大自然的感悟,“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他对作文的独到见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对词坛的莫大贡献,他的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他的竹石画也名冠一时,他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是为人仰慕称道,他的天才,让语堂先生含笑,称他是一个“乐天知命的天才”;让秋雨先生叹服,“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改段:他的素养何其博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他对大自然的感悟,“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他对作文的独到见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对词坛的莫大贡献,他的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他的竹石画也名冠一时,他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是为人仰慕称道,他以他的人文素养成就他的天才,让语堂先生含笑,称他是一个“乐天知命的天才”;让秋雨先生叹服,“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照应”就是处处与中心联系,“点破”就是揭示材料中蕴涵的与中心一致的观点。这样就能克服许多同学经常出现的行文游离中心的弊端。
二、导评(5分钟)
我们在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后,进行了两次议论文写作的专项训练,要求大家在写作时一定注意要有鲜明的观点。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观点是否鲜明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量表。
“议论文观点鲜明”评价量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