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讲,8个文字材料,每讲约4700字。诗歌鉴赏全套资料,是语文老师提高自己诗歌素养的好资料,也可就其中要点印发学生。第一讲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先给诗下一个定义:诗是一种文艺体裁, 它除借形象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外,还要有饱满的感情与鲜明的 节奏。饱满的感情是诗的内容的基本特征,具备鲜明的节奏则是 诗区别于其他文艺体裁,在形式上最根本的特点。下面,我们首先讨论一下诗的形象问题。
文学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 想感情。正如朱光潜在《具体与抽象》一文中所说:“哲学科学都 侧重理,文学和其他艺术都侧重象。”他还分析道:“在哲学科学 中,理是从水提炼出来的盐,可以独立;在文艺中,理是水所溶解 的,即水即盐,不能分开。文艺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 本、最原始而最普遍的感官机能,所以它的力量与影响永远比哲学 科学深厚广大。”
诗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诗经·卫风·木瓜》之首章: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为了表达与联 络感情,人们可以用语言相互致意,也可以通过互赠礼品来示好。 诗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将互赠礼品一事写入诗中,反复歌唱,仔 细体会。再如六朝时南京有位著名的道士叫陶弘 景,隐居在句容的茅山,梁武帝多次要他出山,他不 肯,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这是个难 以回答,也不便直截了当回答的问题,陶弘景写了一首诗作了巧妙的回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作者采用问答的方式,用岭上自由自在的白云来表现自己对无拘 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至于这首诗的其它丰富含义,则留给 梁武帝与读者自己去揣摩了。 不同的人对特定内容的处理方法是各不相同的,诗人往往通 过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譬如,春天到来了,人家都非常 高兴,这是一般人的表达方式,在诗人的笔下就不同了。南朝时宋 人陆凯《赠范哗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身处江南的作者通过一枝梅花向远在西北地区的 朋友报道了江南春天到来的消息,当然也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 念之情。下面我们再读一首明代El本贡使写的《咏柳》:
涌金门外柳如金,二El不来成绿阴。
我折一枝城里去,教人知道是春深。
涌金门是杭州紧靠西湖的一座城门。西湖四周以及白堤、苏堤,都 是柳树生长得特别茂盛的地方。作者通过柳枝只经过两天时间就 由黄变绿,柳叶由小变大,反映了春天的脚步是何等的迅速。而作 者报道春深的消息的方法是干脆折下一根嫩绿的枝条,让城里人 自己去体会。作者本人意外发现已春深的惊喜,也从字里行间洋 溢了出来。
那么,什么是形象呢?世界除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一无所有。 所谓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 征。因为人们对物质的形态与特征的感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 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所以选用了诉诸视觉的形象一词作为术语。 重点从视觉的角度讨论形象问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应 当忽略其它感觉器官的作用。朱自清在《诗与感觉》一文中指出: “任何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 可以有诗。”朱光潜在《具体与抽象》一文中也谈道:“所谓‘色’并 不专指颜色,凡是感官所接触的,分为声、色、臭、昧、触,合为完整 形体或境界,都包含在内。⋯⋯‘色’可以说就是具体意象或形 象。”诗歌创作的实践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试读自居易的《宫 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黄永武在《第一功名只赏诗》中分析道:“全诗写失宠的哀愁,但第 一句用罗巾湿透后贴在脸庞的触觉去写;第二句用前殿传来歌声 节拍的听觉去写;第三句用镜里红颜未老的视觉去写;第四句用熏 笼散发烟香的嗅觉去写。各种被警醒不眠的感官刺激,生动地将 夜夜挨到天明的冷暖酸苦,具体地传达出来,令人感同身受。”
我们还可以依据形象获取的渠道,进一步将形象细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触觉形象、味觉形象。
先谈谈视觉形象。视觉形象所展现的是物质的形状、色彩、高 低、远近。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由于物质的形状、色彩,高 低、远近,相对比较稳定,便于观察,易于表现,所以视觉形象在各 类形象中是被诗人用得最多的成分。试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告诉我们,已是一年的深秋季节,游子应当赶回 家与亲人团聚了。“昏鸦”告诉我们,已是一天的傍晚,乌鸦像其 他许多动物一样,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栖息之所。人也一样,“小桥 流水人家”为我们描写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静谧的家庭生活气 氛。显然,住在这儿的人们正享受着天伦之乐,而这正是诗人熟 悉、向往,却可望而不可及的。“古道西风瘦马”告诉我们,诗人由 于生存状况不佳,只好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西风,在偏僻的古道上, 艰难地跋涉着。面对西下的夕阳,想到自己还浪迹天涯,无所依归, 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