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80字。
散文阅读备考全攻略
河北 张学强
散文,特别是通过写物、叙事抒发个人感怀的名家散文,在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命题中备受青睐,并会继续成为2008年全国卷和地方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主角。因此,考生必须认真研究散文的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一、把握四个特点
①观点含蓄。散文要表达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和心理体验,这是散文的核心。然而,虽然有些散文卒章显志,或在重要段落揭示出了文章的主旨,但多数较为含蓄。
②材料纷杂。散文的材料有较强的跳跃感,时空转换比较频繁。
③语言生动。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乃至奇妙、鲜活,极富表现力。
④技巧灵活。散文的表达技巧灵活多样,常见的表达技巧有:①表现手法,如象征、烘托、衬托、对比、渲染、先抑后扬、借景抒情。②行文结构技巧,如伏笔、铺垫、悬念、照应等。
二、掌握三种方法
① 读懂
特点①②决定了做好散文阅读题,须在“读懂”上下功夫。具体要求是,做题之前,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材料之间的关系(行文思路)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读懂了文章,散文的语言和技巧理解起来就会较为容易,试题就可能迎刃而解。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题目设置上已由重局部确认,轻整体感知,发展为两者并重,侧重后者,这也决定了读懂文章,在现代文阅读中变得更为重要。许多考生做题非常着急,未读懂文章就急于作答,导致失分严重。
首先要通读全文。阅读文段时,标题、作者、文下的注释都不可忽略。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关注文中重要的语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揭示主旨的句子和饱含作者感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对快速准确地把握主旨、理清思路大有帮助。然后连缀信息。文中的信息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作用,有一个共同指向——主旨。将文中的信息连缀起来思索,我们经常会获得新的发现。最后揣摩领悟。判断一下作者的主旨,想一想行文的线索,理一理作者的思路。当然,随着阅读的深入,还可随时矫正自己认识。
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21题,要求考生“结合乡土情结”分析“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作用和好处。这道题是当年失分最严重的一道题,原因就在于很多考生没有真正读懂文章。我们通读全文,把握住关键语句,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思索。全文紧紧围绕标题“乡土情结”展开,共5段。首段总起下文,说明时间、空间不会使乡土情结褪色 。第二、三段分别从时间、空间角度阐发个人的乡土情结。第四段则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谈民族的乡土情结。第五段表达对乡土情结的礼赞。全文是一个总分总的关系,第四段照应了第一段,是对第一段总说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的具体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