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70字。鲁迅与当代中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贺仲明
贺仲明,1966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著有《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何其芳评传》、《真实的尺度》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核心提示: ◎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平等地来看待鲁迅。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有的立场。
◎时代的发展更显示了鲁迅人格魅力的伟大,鲁迅思想对我们今天依然有深刻的意义。
◎除了要继承鲁迅,我们还需要发展鲁迅和超越鲁迅,这样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谈到鲁迅,其实我们大家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鲁迅的形象,因为鲁迅在历史上曾经以不同的面貌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六十年代他曾被作为政治文化的代表,“文革”中曾被曲解为政治专制的工具,被神化。近年来,他又多次受到攻讦。我觉得,在距离鲁迅生活年代快一个世纪的今天来谈鲁迅,完全可以更客观更冷静,祛除外在的影响,回到鲁迅本身。既认识到他的伟大处,也认识到他的平凡处。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平等地来看待鲁迅。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有的立场。
平凡与伟大:鲁迅的生平
鲁迅(1881—1936),其生活道路并不复杂,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无非是一个普通文人,一辈子以文字为生。生命也比较短促,只活了55岁。留下了300多万字的文字,其中大多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有不少针对时弊的杂文。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小官吏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后外出求学,18岁时曾在南京求学2年,后留学日本。回国后,长期在教育部任小官员,在大学兼职,后自由职业,完全以文字为活。他外表冷峻,不善与人交往,朋友有限,敌人众多。生前虽声誉很高,却争议甚多,毁誉并存。在他生活中唯一有吸引人眼球的是其爱情和婚姻生活:26岁时奉母命成婚,感情一直很疏离,几乎没有在一起生活;1923年认识学生许广平,后相爱结婚。因此,对他有过新旧道德观念的争论。
但是,鲁迅去世后却声誉甚隆。葬礼上他被盖上“民族魂”的大旗,数万人自发去送葬,长达2里余。这种场面,在文人中很罕见,说明大家对他的爱戴。后来他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这么多年来,研究鲁迅的书籍数百部,论文数万篇,有许多学者专门研究鲁迅,其思想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直到今天,我们谈论中国社会,依然绕不开鲁迅,这确实证明了鲁迅思想的深刻和伟大。
责任与智慧:鲁迅的生活态度
要认识鲁迅,除了其生平,应先了解其生活立场和生活态度,从其生活态度一面可以看出鲁迅的人格力量。其中,“爱”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