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阅读鉴赏的思考与实践
- 资源简介:
- 约6680字。高中诗歌阅读鉴赏的思考与实践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出现了三个诗歌单元,选录了38首古今中外的诗词,有的甚至在一篇课文中出现了八首,容量很大。这对诗歌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仔细寻求诗歌阅读鉴赏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到最广博、最丰厚的诗歌韵味并铭记在心,让诗歌这块在学生心中渐渐荒芜的田地重新燃起生机。
高中语文第三册三个诗歌单元的出现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以文学教育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以其高度的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学习诗歌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实现这些重要意义,如何通过诗歌的阅读鉴赏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施教的主体——教师,必须结合教材、针对学生认真探究诗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
一、 诗歌阅读鉴赏的基础—— 寻找意象
对于诗歌的阅读鉴赏,学生总是感觉游离在外,似是而非,不知道该如何切入诗歌把握其灵魂,因此教师首先应从学生可感知的诗歌语言入手,从最直观的诗歌语言切入,先把握“形”,再感悟“神”,而寻找诗歌的意象是直接感知诗歌的最佳途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学习的是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要求就是感知意象、理解意象,因此,教师应切合教材,结合单元学习要求,首先让学生学会在意象和意象之间拥有诗味。
设计的学习步骤为,第一,寻找诗歌的意象,体味诗人创造的总体氛围,在这个环节,不要求学生作深层次的理解,鼓励他们直面诗歌、亲近诗歌,圈划出所读到的意象。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学生找出了“金柳”、“波光里的艳影”、“青荇”、“水草”、“榆阴下的一潭”、“青草”、“星辉”等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寻找的过程,加深其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从而感受到诗人用这些意象创造的诗歌总体氛围是康桥秀丽柔和的风光。正如学生在分析意象时所说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给人感受到的就是诗人在柔情似水的康桥景象中产生了永久的恋情,记忆中全都是柔美的康桥。
第二,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一味追求实指,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在这里,对意象表面呈现的分析显得很重要,于是,采用学生选择意象进行分析的方式进行,每一位学生对自己所读到的意象都会有或深或浅的感受,允许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感悟的意象来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思想,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问题来渐渐突现其深层意蕴,形成对整首诗歌意象深层意蕴的把握。
二、诗歌阅读鉴赏的重心——感悟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又说:“意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只有意与境的融合方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样,从阅读的角度讲只有分析、感悟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真谛。意象本身是一种带有主体情感色彩的形象,只不过它是指单个(情感化了的)形象而言。一首诗歌往往有多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在情感基调方面往往具有共同的指向性。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群”最终强化了作者的情感基调与表达主旨,这种“意象群”所形成的整体形象感知及其对应情感体悟便是“意境”。基于此,对形象、意象、意境的关系可作如下理解:形象(被主体情感统摄、提取)————意象(相互叠加、强化)————意境”。高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三单元诗歌是古代诗歌,其学习要点是探究意境,在第一单元寻找、感悟、分析意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来体会意境,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了。
我首先通过引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例子让学生明确何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