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30字。
语文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江阴市徐霞客中学 包蓉蓉
在语文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中心为大家提供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以及一套新课程目标,但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一套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之中,以达到新的课程目标,这是目前不少老师最感困惑的。
对这一问题,苏教版主编洪宗礼先生提出“先立后破”的观点。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将根据教材、教师素养的不同而异。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即使使用同一教案,因教师风格不同,其实实施起来也可能大相径庭。“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便是好猫”(这里的“罗马”、“老鼠”便是新课程标准)。同一位教师,其教学方法也因教材不同而异。一是由教材自身的特点决定,二是教学策略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一道再好的菜,天天吃也会吃腻”,一种再好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学生也会索然无味。
我们不要指望哪位教育家会为新课程提供一个基本模式,基本模式便是模式化。机械地引进凯洛夫式的教学流程,普希金的老八段,便是行而上学,便是模式化。课堂教学不应追求一种模式,应该是一种理念的实践和探索,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布鲁娜的“发现法”,便是一种教学理念,但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用科学的理念来统帅我们的教学,才是经久不衰的,才是不断生成发展的。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具预设性,又具生成性,即使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个教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出现了很大差异,这些正是把握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然而,因为这些问题或“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计划之列,教师要么熟视无睹,有意回避,或匆匆或强形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要么束手无策……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无视这种存在,就必须直面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为学习和学习者而设计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教师应加以敏锐地捕捉和发现,灵活及时地进行分析调控,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设问、追问和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来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最终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由此而收获的可能是远远超越教师所预设的。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至于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寓意理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由此,如果处理不恰当的话就会使课堂走入混乱,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更严重的会使师生进入茫然未知的境地。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知识,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把握课程标准,当自己的课堂上出现生成性教学资源时才能取舍自如,让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