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
作者:惠东中学 饶惠美 时间:2008/4/13 21:24: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59
1、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习需要动力——即学习的欲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兴趣越大,则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因此,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当然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导入,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自然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从而投入学习中,学得专注、学得认真。让学生投入到小组的共同攻克难题、互助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分享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自然让学生找到学习以外的动力。
2、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不可避免的暴露问题,教师则可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教学效益也就也自然实现了。但要注意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都不能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在某些课堂上曾经看到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往往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这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些太形式化了。这种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学生学习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只是致力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同伴的观点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有的则对同学的观点全盘接受,拿来己用,不用动脑,不亦乐乎。结果课堂讨论热热闹闹,学生从中所得收获却甚微。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的讨论缺少教师恰当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
有的教师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一方面要使学习小组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可为每一小组设置一名组长,这位组长不仅仅可由组员选举产生,更提倡是全员轮流担任。在讨论的过程中,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的全过程,可以提醒“溜号”的同伴集中注意力,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等。使学习小组成为一个有组织、学习效率高的小群体,而不是“大帮哄”。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领悟、分析对方的见解与观点,并把它融合到自己的思想当中,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3、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行为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和愿意学习,教师还必须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具体怎样去学。这就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的目标和行为。第一,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强,并且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怎样的过程才能让他们的学习最有效。例如我们课堂中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明确的,学生不明白学习的目的,结果依然是在老师的指挥下盲从,就会成了老师手中操持的木偶。在课堂上,特别是对组长的要求、每一个成员的分工及要求以及实验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第二,严格遵循一切从学生那里来。教师不能盲目依据考纲要求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程度,循序渐续;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确定为学习目标,学生之间能相互解决的,坚决发挥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教学生。
4、重视评价。
一个好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持续下去。评价可分为(1)自己评(2)小组评(3)集体评。通过各个学习环节的评价,让学生进行总结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要点。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完成对新旧知识的构建。在这些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行质疑提问。老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延伸、推广,还可以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延伸到课外和后继的学习中。评价中尤其要重视激励,激励包括语言激励、期望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等。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鼓励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期望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转化为积极实践的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我们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坦荡的微笑,激起的是学生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宜,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观点,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求新,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部分。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