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问题—探索、跟踪问效——高三语文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zhangxty 时间:2008/6/28 7:49: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02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此高三的老师也非常认同,但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许多老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不敢也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复习。我们感觉到,越是到了高三年级,满堂灌的倾向,注重知识讲授、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倾向就越严重,课堂学习中只有老师的一种声音,单一思维,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的多元思维、经历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被省略,被抑制,多数复习课大都是老师积极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气氛沉闷。偶尔有几次提问,也常常是无疑而问,或仅仅是为调节气氛而问。有的课上学生迷盹瞌睡,或两眼无神,目光呆滞,思维处于抑制状态。有时也能看到一两点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但也只是闪亮几下而已,缺乏因势利导,不能形成燎原之势。不管文科理科,教学的现状常常是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老师持什么样的结论,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使学习变成了“克隆”。长期习惯于接受“标准答案”、“现成结论”的人,渐渐就会失去求异思维的能力,创造的潜能就会慢慢受抑制,被扼杀。而高考以及现今社会的要求,恰恰最重视对有创造力人才(会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际问题、新问题作出分析、判断和处理)的筛选。
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由教会到会教;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面对高考,我们该不该进行素质教育,该不该进行课程改革?高三备考阶段,会不会因为课改影响了教学进度,会不会因为教学模式的不适应而影响了高考成绩?高三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需要启发式吗?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吗?需要学生上课时动脑思考吗?需要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吗?如何培养?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苦恼、矛盾、徘徊。
就在我带着这些疑惑又一次开始新一轮高三复习的时候,学校为迎接省示范中学复评,要求每个备课组准备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课。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通过反复琢磨,最后确定了文章赏析写作指导专题的一堂复习课。在上课前,我先给学生分发了相关知识资料,包括文学赏析的常用术语备考、2006年和2007年高考文章赏析评分细则以及这两年高考文章赏析标杆作文等,并且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自学的目标:文章赏析写作的基本格式、写作要领、写作误区等,然后让学生推举了八个“语文助教”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大家讨论学习。课堂上我先出示了两篇高考文章赏析作文(一篇是赏析《忆刘半农君》中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属满分卷;一篇是赏析《在山阴道上》中的景物描写,属另起炉灶的四类卷),让学生来评分并点评。接着让同学汇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就自己的疑惑展开了讨论,总结了写作要领:1、不留“硬伤”,“口子”开小2、搭好“架子”,结构要全3、“述” “评”结合,赏析到位4、运用术语,注重文采5、内容形式,互相联系。6、书写工整,语言规范。列出了写作误区:1、以述代评2、以感代评3、评语空洞4、观点含混 5、 理据分离 6、 另起炉灶。然后我发放了检测习题——赏析《屋檐三境》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结构艺术,分组写作每个小题,并小组讨论选出优秀者展示。从习题解答情况看,教学效果与从前只顾自己酣畅讲解的授课效果相比要好得多,学生因自己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而记得更牢、更准确,应用得更灵活。再回想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没有自己先前想像中那样冷漠和麻木,正相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我感到惊讶。这也让我感悟到:探究知识是学生的天性,而教师们不敢放开的手让学生最终变得只会“饭来张口”。
那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堂课让我看到了先进课堂模式的魅力和它带给课堂的活力,顿然使我有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带着这种兴奋,投身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来。我深深认识到: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白教学效果是学生学会了多少,不是教师教了多少。盲目赶进度,学生没有多大收获,甚至大多数学生没有收获,那样的教学活动就失去了意义。经常听老师们说的一句话是:这个问题讲了八百遍了,学生还不会。试问:为什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对?是不是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有人经常抱怨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转变教学观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进入高三的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欲望,都希望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具备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我们能结合高三复习课特点,学科特点、课堂内容、班级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高三教师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正确认识课堂模式改革,深刻领会课堂模式内涵,灵活运用课堂模式,努力探索,共同研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新课教学的课堂学习主动权要交给学生,而复习课教学的课堂学习主动权更要交给学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更要密切,探究程度更要深沉,教师的必要讲解不得超过课堂教学时间的五分之一,多留给学生自主复习时间。根据复习课的教学原则——自主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尝试着采取“先学后教、问题—探索、跟踪问效”教学模式。一学期下来,感触很深:课堂教学是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愿将这种收获连同收获的喜悦和大家一起分享。
复习课教学绝不能重炒新课教学的“现饭”,要教出新意,要讲究落实,讲究效率,也必须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原则,复习课教学不能采取把知识再现一遍的所谓“复现法”教学(常说的“烫剩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学习和发现的愿望以及探索新异事物与未知世界的愿望是人性的基本方面之一;心理学家赫布和伯林提出的最佳唤醒理论认为,一般来说,个体偏好中等刺激水平,它导致最佳唤醒,而过低或过高的刺激水平都不为个体所喜好。即便是在今天,我们的许多毕业班教师还在复习中使用的所谓“复现法”教学,就是一种过低刺激,不能为学生创造学习和发现的愿望及探索新异事物与未知世界的愿望的条件,不能达到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最佳唤醒”。呆板、单调地呈现学习材料,只能使学习者厌倦。变化、新奇、刺激、对比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应该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探究的情境下取分章或分知识块的单元复习,也就是 “先学后教、问题—探索、跟踪问效”复习模式:学习者能够认清学习目标,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课堂(章、单元)总体目标;学习者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随时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问题、排除障碍和合作探索过程中相互配合,集思广益,最终使重点、难点知识突破的那种情感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是复习课的珍贵生成。而创设问题情境,采取“先学后教、问题—探究、跟踪问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动口说、动手做、动笔演,展示、反馈、评价等的教学行为下立体、交叉获取和升华知识规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注意集中、紧张有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复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这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教学”,“ 先学后教、问题—探索、跟踪问效”复习模式正是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展开的教学过程,它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任务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问题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学后教、问题—探索、跟踪问效”复习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为:教师提示(提示复习内容、目标、知识点)——学生练习(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小组讨论(练习题中学生个人不能完成的,小组讨论完成)——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重点、难点)——教师小结(指出或订正带普遍性的问题,强调重点、难点,解题方法)——巩固练习(对失误多的练习题进行强化性练习)。课堂上首先给出复习提纲,出示复习目标,学生根据复习目标,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教师整理和制定的复习提纲、学习目标,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大纲和考纲要求,并能让学生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查找不足,拓展视野,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能力。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重难点加以点拔、答疑或引导学生研讨,在互动中解决问题,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这样环节处理得当,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并能使教学效果升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对文言文,诗歌鉴赏畏如狮虎,考试失分很多。学生苦恼,老师也很着急。我们通过反复琢磨,最后确定了“凭借教材,加大自学力度,提高训练质量”的教学思路。当时,我们的做法是:老师先研究考纲,明确考什么,然后把考点分散到每一篇课文之中,逐一攻破。不同的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讲代学”做法,调动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悟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来提升文言文的应试能力。例如,在复习某一篇课文时,老师先交待复习目标,即知识点,学生开始研读课文,找出包含知识点比较丰富的句子,并作上标记,然后逐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词义,词性,要求做到“信”、“达”、“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译文本,每堂都动笔翻译10个左右的句子,老师当堂批改,在批改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归纳,举一反三,点拨必须精讲。一篇课文下来,学生自学自研时间可达三分之二左右。学得实,练得实,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复习诗歌鉴赏,老师先了解近三年诗歌鉴赏的出题情况,然后认真研究教材,确定每篇教材复习的着重点,确定了“复习课文(包括背诵默写)——规范做好书后习题(做每一道题每一个步骤,用词都力求规范),——精选课外的内容,进行相同内容的练习。”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有了参照,自然消除了迷茫,鉴赏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回归教材,放眼课外,学生们觉得语文复习“实”了,有了可操作性,阅读文言文已不觉得生畏,诗歌鉴赏也不是雾里看花。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大小六次考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文言翻译10分的题得分率均在7分以上,诗歌鉴赏8分题得分率均在6分以上。
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专题复习中实践这一新模式:在上课前,我先给学生分发了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材料,并把它作为“先学”的内容。我给学生确定的自学目标是:弄清表达技巧的内容分类,区别相近或相关的表现手法。在规定的15分钟自学时间以后,我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结果发现,学生对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内容理解准确,记忆深刻。但对烘托与渲染、比喻与象征、对比与衬托等几对概念的区别不甚明了。接下来,我提示学生注意相关定义和典例,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围绕以上几组不易区分的概念加以讨论与探究。讨论结束,除渲染与烘托还是难以分清之外,其它几组概念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都已区别开来。下面就进入了解决难点的“教”的环节。我通过列举《木兰诗》写木兰应征前的准备,《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前的着意打扮,《陌上桑》中用青丝、笼丝、笼钩、发氅、耳坠、裙襦写罗敷的美等几个例子来讲明“渲染”;又以唐朝张打油的诗《咏雪》、李峤的诗《风》来谈烘托。经过举例、分析,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烘托”与“渲染”的区别。在7分钟的讲解之后,我发放检测习题来测试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和高考的要求,对于基础知识题型我们尝试采用“练习、归类、反馈、强化”的复习课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益。
对于新表达题型中的情景应用等题型我们采取的是:先进行一定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摸索,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再精选一些题目进行形成性训练。近三年表达题目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也让学生不知所措。节目串词、新闻衔接词、名著与日常表达相结合的应用题、公益广告、写解说词、欢迎词、写邀请语、写建议、写新闻点评,花样翻新,已经有几十种之多。有的老师就不厌其烦地整理,一种一种地讲下去,每一种总结一套方法,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收效肯定不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让学生训练感悟,然后总结出所有这些题目共同的规律,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真正解培养出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能力。如学生总结出新情景应用题的解答规律: 1. 认真审题,全面把握题目要求,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2. 想象还原,将自己放进相应的情景之中,想一想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语言上有什么要求。3. 苦练修辞,大部分新表达题离不开修辞,一定要掌握常见修辞的写法。 4. 积累文化,新的表达题目强调学生文化的积累,一些名人、名著一定作一定的复习和归纳。 5. 系统复习04~06年高考语言情景应用题可以提供一些借鉴。
再如学生最困惑的作文怎样写深刻的问题,光靠单纯的多写只会让学生越写越怕,其实平常只要多看一看一些名家的议论文就可以总结出以下两项十一条基本技巧:
思想方法上:运用基本的哲学思维。主要哲学观点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些基本思想派生出一些子目,如: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外因与内因、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主观与客观等。
写作手法上:1.以“直接指明”的方法使议论清晰明白;2.以假设分析引人思考;3.以因果、条件分析揭示因果;4.以引用增强文采,引出和促进议论;5.以比喻化难为易,促进形象化;6.以渲情造势、呼告促进读者共鸣;7.以反问、设问、反复、排比、对偶增强气势,加强节奏;8.以对比增加议论的深度;9.以句式多变增强文采和层次感:整散结合、陈疑结合、长短结合;10.多用复句增强论证的严密性,顺便增强议论文的外在气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跟踪问效”,不少教师认为课堂时间紧张,堂堂检测会影响教学进步。我认为关键是对检测的理解和认识。日常授课虽然都配有训练题,但练习与测试,效果是不同的。在学生一面,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页练习题,会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思维的灵活性,答题的准确和规范性;在教师一面,可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接受和消化情况,便于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经常性的检测训练会大大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答题的速度和规范性,并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考试心理素质的培养大有益处。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上的指导,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指导。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需要时时关注,及时指导。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成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而,在高三的第二学期,我们除了随堂小测外,还实行了周考制。这样的“跟踪问效”才能落到实处。
作为高三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回顾和研究一下高一高二时的课堂教学,从中反思、总结和发展,让高三课堂充满生机、快乐和活力,让学生能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兴致高昂地度过高三学习阶段。应该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每位学生一份考试大纲,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照检查,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老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修正、延伸,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学习的不单单是课堂教学外在的形式,更要把握好新课程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只要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自主,摆正教师在学生自主中的引导位置,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实实在在的进行有价值的探究,在学习中有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课堂上采取何种形式就可根据课型灵活掌握了,而不必拘泥于形式。束缚自己的手脚,戴着脚镣跳舞。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也注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只要我们把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灵活的运用各种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为我所用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收到实效的方法,才能称之为好方法,也所谓“教无定法”。
我相信我们上下求索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广大教师在历经磨练之后,一定能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出特色、出风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