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作文教案
- 资源简介:
- 约6210字。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 教学重点】修辞与句式对于提高语言能力所起的作用。
【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技巧由日常训练向写作运用的迁移。
【 课时分配】 6课时。
【知识与能力】 学习“提高语言文采”的一般方法,并具备实践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讲练结合,通过实例增强感性认识;
2.比较分析,通过对比明确改进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浯感,提高语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认为说话写文章不仅要有思想,还要有文采,没有文采,文章也不会留传下去。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浯言的内核。语言跟着思想走,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思想如行云流水,下笔才如有神助;认识事物深刻,文句才富有底蕴。朱光潜先生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写文章其实应是一个“整理思想和经验,使之正确化、条理化”的过程。
但思想毕竟不等同于语言。同样的思想在不同的语言承载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思想要纯粹,但表达更要讲究艺术技巧。要避免出现“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道)不出来”的情况,就必须讲究文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表现出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著;“最简单的笔调,需最艰苦的练习”则道出了泰戈尔成功的秘诀……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们尚且如此讲究文采,重视锤炼语言,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学写作的学生呢
对于一篇好的文章而言,它除了必须具备好的立意(深刻的思想)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高手林立的考场,要想从众多的竞争对手的包围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语言功夫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作文能力,它与文面书写——同构成了作文的外在仪表。良好的作文表达能力等同于出众的口才,为你迈向成功增添了重重的砝码。
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中有这样一个赢得“发展等级”分的条件,即“富有文采”。它包含的三点是:第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第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第三,文句有意蕴。只要能够达到其中之一便可赢得“发展等级”分。必须强调的是,提倡使文章有文采与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反对形式主义文风并不矛盾。对于驾驭语言技巧还不娴熟的中学生来说,锤炼语言,讲究语言的文学性,显得尤为重要。
【合作探究】
学生齐声背诵《阿房宫赋》《滕王阁序》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精彩片段,体味这三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与差异,并说说哪些更易于背诵。
例: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阿房宫赋》)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例题剖析】
一、仔细琢磨下列各句语言的特色,尤其注意下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鲁迅《阿Q正传》)
③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茹志鹃《百合花》)
二、体会下面各例的语言美。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的枫树林里歌唱。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光,奶奶和爷爷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密密的枫树林里,红嘴玉轻轻地唱歌,紧靠树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股蓝幽幽的雾……树林那边,桂花正浓……
【方法引导】 如何做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