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140字。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作文教学案
——“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专题
命制人:陆洋时间:2009年1月14日
【专题立意解读】
“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从来都只是少数人的荣誉。对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战争是一场浩劫。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战争能毁灭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温情、青春。战争也能毁灭人性中许多美好的东西,比如善良真诚、淳朴谦让、关爱信任、天真烂漫等等。
专题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战争中众多家庭和广大平民的遭遇。其实,百姓要的不多,只是平静安宁的小康生活,“何当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共煮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地重游揭示出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与战争相比,与国家机器相比,个人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安妮日记》让我们通过一个生活在战争的死亡恐惧中的孩子的眼睛去审视战争,感受苦难,思考种族迫害等困惑。
《图片两组》则通过更直观的图片去反映战争的毁灭。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图片(1)中,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的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每次看到这幅图片,我总是在设想这个孩子今后的生活,旧中国的战乱年代,一个失去父母的受伤孩子该如何生存?如果他被炸死了倒是种解脱,可他活下来了,今后该怎么办?那场让我们付出三千万伤亡的战争中,这样的事情又有多少?图片(2)中,请注意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想象一下,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步伐的,和归来形成强烈的对照。图片(3)中,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图片(4)的提示中,特别写出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注:《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就死在这个集中营。)第二组图片的主题是欢庆胜利。
中华民族饱受战乱外祸,特别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回顾20世纪,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在现阶段,各国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环境,青年一代需要对战争有理性的思考。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不一样,但是最终造成的苦难都要由人民来承受。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历史是一份丰厚的遗产,人们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研读历史,总是想探究历史深层的隐秘之处,找寻到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总是会引发种种感喟,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
鲁迅说过:“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推知未来”,历史记忆的内涵、风格和强韧性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凡是有活力的民族,都是牢牢地记住自己民族的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的。寻绎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不断进行反思,就能减少重复性的错误,把握未来。
专题通过《六国论》《阿房宫赋》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中的成败兴亡,懂得反思原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念奴娇》《永遇乐》则向我们再现了古代前贤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的期许。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有的是慨叹六朝君王“竞逐繁华”导致相继覆亡,嘲讽北宋中期举朝上下耽于安乐,不事进取的现实;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落日》则向我们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幕万众期待却又不堪回首的往事;《下跪》代表着我们对那段往事的正确反思。这两段“瞬间的历史”。引导我们透过这两篇文字中对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感情、心灵的描写,认识中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生存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理解军国主义思想和种族偏见的灌输是怎样扭曲人性的。看看战争在敌对国家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同的指向和反响,加深历史记忆。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材料指引一】
1937年12月13日,在松井石根大将指挥下,侵华日军未经攻城战斗,从光华门、中华门窜进南京城区,立即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
67年过去了,金陵耻,今未雪,30万以上同胞屈死的冤魂在九泉之下难以安息,20万幸存者的悲愤之情永远也平静不下来。讨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