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750字。
《琵琶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识社会现实,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2、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为1课时。
二、说学生
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比较强烈,这为诗歌鉴赏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他们对文意疏通没有太大问题,请他们课前充分预习,进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为了引导学生领会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课件,我将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了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高山流水让二人视彼此为知音;一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墨客,一位天涯歌女,琵琶妙语让二人演绎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他们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山别离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3)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
(四)品味音乐,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