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20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主要包括一下七个方面。
一、说教材地位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是一个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和人生中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这一单元的第二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讲,这篇课文属于议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对同时期正在进行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也是一种指导。从审美的角度说,这篇课文具有文学性和哲理美,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探究的角度说,这篇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和学生密切相关,更利于学生和文本对话,并进一步去探究这些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有着半年高中经历的高一学生,他们的高中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而对于论说性文章的接触也仅限于必修3古代议论散文单元,和初步的议论文写作指导和练习,所以对于这一类文本的阅读还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的引导和细致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尽管学生从小就学习了不少关于母爱和父爱的文章,但从哲理的高度、从理论上来分析父爱、母爱的文章还是第一次接触,加之这篇文章又是外国人写的,作者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学生可能十分陌生。鉴于此,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如细致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文中难解的句子,专门解决;还可以提供一些参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父母之爱对于学生来说关系密切,他们对父母之爱都有较深的体验,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本篇文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对于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高一学生来说文中有些相对较抽象的理论,学生只要理解即可,不必做过深的探究,以免陷入意义不大的纠缠之中。
三、说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还要求阅读语文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培养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正确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敏感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学生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课前)
2、理解母爱的本质和父爱的本质,了解弗洛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学会对社会现象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享受爱的同时,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学会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回馈社会。
四、说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