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20字。
现代文阅读(一):实用论述类阅读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洪申健
◆ 学法点窍:
实用类或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这道大题的形式一直保留下来。这类文章看起来文字不难,但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考生往往对文章中信息高度聚集的内容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为了帮助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本文拟从命题特点、解题方法两方面来谈谈该类文章的阅读。
一、命题特点——主要考查辨析理解、归纳推断能力
从近几年高考实用类或论述类阅读的题点设置情况来看,其命题有如下特点:
1、题型都是单项选择题,设置的题目一般是4个,总分值为12分。从2009年开始,选择题可能会减少一题,而主观题则可能增加一题。杭一模的统考卷就体现了这一命题趋向。
2、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级难度)。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B级难度)。
(3)辨别分析文意、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C级难度)。
(4)归纳要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级难度)。
3、试题对上述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一般定位在“懂”上,题点的设置侧重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主旨要点的概括上。也就是说,试题主要是从信息学和逻辑学的角度,考查学生迅速准确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断等能力。因此,此类文章的阅读说到底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解题方法——筛选、比较、排除
(一)筛选:这是阅读解题的第一步。
先从原文中找出与文后题干相关联的重要句子或语段,作为判定选项正误的依据。
筛选的对象主要包括:重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含有特殊指代的词语,阐释概念、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重要语句等。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惟一”等词语,阅读时也要用勾画圈点等方法筛选出来。因为语言的准确严密是此类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些词语或对文章的论断,或对事物的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等起到了或限定或强调的作用,一旦被改变,文章的论断就会被扩大或缩小。这也是命题者常设的题点之一。
(二)比较:这是阅读解题的第二步。
将筛选出来的信息(句子)与题干选项中的表述进行比较。比较时着重关注以下内容:
(1)范围的大小(2)数量的多少(3)程度的高低(4)可能与必然(5)部分与整体
(6)现象与本质(7)肯定与否定(8)设想与现实(9)倒置因果
(三)排除:这是阅读、解题的第三步。
试题的四个选项除了正确的答案外,还有起干扰、迷惑作用的错误答案,我们可以抓住“高考自然科学类试题主要是从逻辑角度来设误”这一特点,运用以下六种方法(因为它们是命题者最为常用的设题方法)将选项与筛选出的原文逐一对照分析、比较排除,从而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1、曲解原意
即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如2000年第19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该题的C项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而对应的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只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需要“延迟一段时间”,发送的光脉冲信息,要比利用光缆有效得多,而没有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所有的光脉冲信号,都比利用光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