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40字。
从学生作文通病反思作文教学
梅林初级中学 刘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近年来,我市中考作文命题样式多,变换频,时而话题作文,时而半命题作文,时而给材料作文,时而看图作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不管形式如何变化,作文命题始终坚持作文与做人的原则,让学生有话可说,要求突出写作的主体“我”,强调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的生活感受。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引导作文教学要立足与学生的语言的基本功训练,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能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身边的人和事,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然而,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近年来的中考实战中,作文出现的大量问题一直是语文老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其中尤以下面三种通病引起笔者的关注。
一、构思新奇但和内容严重脱节。考场作文中许多学生很注重结构“包装”,题记式、日记体、小标题等时髦的结构形式的文章凡有应有,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等体裁比比皆是,洋文、中文甚至文言文也被大胆广泛使用。这确实让评卷的教师在开始阅卷时眼前为之一亮,然而读起来却发现,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内容和形式严重脱节。
二、语言华丽但无真情实感。许多学生作文片面追求词句的华丽,喜欢堆积辞藻、铺排句段,缺乏真情的流动,实在难以感人。
三、写作内容狭窄缺乏时代生活气息。学生作文中写的最多的无非家庭学校两个地方,文章里面的人物除了父母就是老师同学,文章内容也无非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文章缺少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和体验,就是重大的时事也难见诸学生笔端。广泛的社会生活学生显得太陌生,因此文章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总之,如今的学生作文在新奇艳丽的外表下,无不表现出内容的“假大空”,出现以上学生作文的这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深刻反思。
一、 作文形式贵在新奇吗
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都有精辟的阐述。当然,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理解得非常透彻,也能说出长篇大段的理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