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3230字。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2、难点: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3、重点:尝试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
二、方法与过程
1、学生讨论,来分析学习生活中的解读现象;通过自主学习,提炼关键字词,尝试解读文学作品
2、老师通过多媒体手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既要有创新又应尊重文学”品质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这就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比喻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说明文学作品的解读存在差异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探究的内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2、我们回忆一下,在课上学习或课外阅读时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呢?
举例:李商隐的《锦瑟》可以是爱情诗,悼亡诗,自伤身世诗。
3、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从下面两个文学现象上寻找答案?
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
1、以《红楼梦》《常读常新人鱼公主》现象为例
(1) 鲁迅如是评价《红楼梦》的主题: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文学大师鲁迅的评述说明了什么?
明确: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究其原因是不同的读者身份、心态、立场不同,所以才单对《红楼梦》的命意就有这么多种说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再来看毕淑敏读童话《海的女儿》时四十年的“释疑”过程
8岁时,同情人鱼公主,读得“泪流满面”。
18岁时,“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
28岁时,“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
38岁时,“开始写小说”,读出安徒生写作的“随心所欲”,并且认为故事
结尾有点“画蛇添足”。
48岁时,“心平气和”、“天眼洞开”,
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
从毕淑敏5次读《海的女儿》所得感想不尽相同,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点发生变化,这导致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在这里我们可以化用莎士比亚的那句话“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造成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除了读者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明确:文学作品本身丰富多样,决定读者可以从多角度解读,这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可能。
2.总结: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
读的个性化
板书之一:
读者原因: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