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超越——让还原与比较的写作策略舒展出写作教学的魅力
- 资源简介:
约7930字。2007年浙江省一等奖论文。
比较与超越
——让还原与比较的写作策略舒展出写作教学的魅力
章国华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摘要:
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来说,证明与证伪是两种具有很强互补性的思维方式。然而,在作文教学认识中,我们惯用证明的思维方式和它一般的逻辑原则——证明与被证明的统一。综观作文教学现状,我们认为缺乏证伪逻辑力量的参与,作文教学中证明逻辑思想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孙绍振先生在阅读领域内倡导并成功实践了还原与比较的阅读方法,我们试图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写作教学的策略中来,让证明与证伪两种逻辑力量共同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操作层面,同时试图在动态的还原与比较中实现写作的自我超越。
关键词: 证明 证伪 还原 比较 动态
一、还原与比较写作教学的思维背景
在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力量中,目前中学写作教学已由批判慢慢走向建设,已由纯理念的阐释渐渐转向探索性的实践操作,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有人研究了日本过程化写作教学,有人借鉴了前写作阶段中的读者意识,还有人探索了后写作阶段的修改落实。于是生活化写作,感悟性写作,下水文写作,情趣写作,快乐写作等写作教学形态相继出现。可以说,在作文教学批判的废墟上,一线教师在为作文教学美丽的艺术殿堂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
但当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总结这些写作教学形态时,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特征,它们大多都迷恋在证明的逻辑思维中进行作文教学操作。比如以往比较落后的作文评改,总是围绕主题不集中,中心不明确,细节描写缺少,修辞运用平乏,详略不当等来批改指导学生的作文。这样的写作教学思维是用文章学的概念来证明文章中存在的问题,给它贴上标签,其实它没有真正揭示问题存在的真实原因和本质所在。比如现在的生活化写作,他们认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依靠写作的技术性因素,而是生活。于是它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全方位围绕生活化展开操作。在这样的写作教学操作系统中,生活化思想也已经成了整个系统的一个证明因素。再比如感悟写作教学:他们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强调生活感悟、习作感悟、综合感悟、整体感悟,创造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慨然有感的教学气氛,教学中围绕一个“悟”字,学生去读而悟、悟而读,再悟再读,再读再悟。这里感悟也在整个写作系统中成了一个证明的要素。这样的操作应该有效果,因为他们在运用证明的逻辑思维时,充分认识到了生活、感悟、思维与写作之间统一的一面。但事物之间的存在是既统一又对立,充满辨证的。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两者之间不统一甚至存在矛盾关系的一面,这也导致我们忽略了在事物矛盾与对立的关系中寻求另一种操作方法:我们可以在证伪逻辑思维方式的参与下,把作文中优秀的因素还原成不优秀的因素,然后再从动态生成优秀因素的角度,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