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培养

作者:仙游盖尾中学 徐庆添  时间:2008/11/10 19:33: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40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 “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写作的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无论是对写作素材的选择,还是布局谋篇、中心立意,直至文辞语言无不突出写作主体的机智和个性。
  在现行教学中,多半教师把解决问题集中于对作文写法的模式和规律的探索上,而忽视对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以至学生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少自我表现。所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培养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笔者提出作文教学的三步教学法,即从学生角度由“想写”,步入“可以写”,最后进入“能写好”三个渐进阶段,拨动学生的心弦,弹奏出最动听、最动人的乐曲。
  一、“我想写”阶段  
  此阶段重在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每一个人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写作也是,学生有兴趣就有热情,有激情,就会去写。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一)树立信心  鼓励动笔
  自信总是实物积累基础上的,空物无所成就的自信是盲目的。现在的学生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很是讨厌。对此,我采用“一句话作文法”,打破原来的全文写作的模式,让学生的作文从一段话开始,再到两段话、三段话……让学生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好”的渐进过程,同时辅助以评语的鼓励,时时刻刻不吝惜赞扬的言辞,让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逐步使他们展开双眉,完全打消对作文的恐惧,这样,学生就可以放开胆子去写,越写越有信心,越写越有兴趣。
  (二)体验生活  感受瞬间
  多彩的生活,每天都在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亦是文章。生活本身就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突然来到的某些美妙的瞬间,常会灵思涌动,妙语连珠,尽管这时只有三言两语,依然能够激起“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而随着美妙瞬间的悄然逝去,“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也会烟消云散。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适时观察并及时把握某些美妙瞬间涌起的写作冲动,哪怕是点滴灵思,几行妙语,也应不失时机地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是大有益处的。抓住写作的机遇,激发写作冲动。
  当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时,就成了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能手。
  二、“我可以写”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规范“写作主体”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唤醒之后,他们的作文观念也随之变更,视野也有了一定的拓展,便常常会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此刻我们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一步,悉心指导他们尽情而作,证明我可以写点什么。
  (一)学会观察,学会积累
  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把封闭式作文教学改为开放式作文教学。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去认识大自然,亲耳亲眼感受大自然的种种信息,寻找大自然的无限风采,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二是观察生活。作文无不透出生活的气息。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社会、学校、家庭中的点点滴滴,同时有目的的开展或参加一些其他课外活动,为他们创设一个个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三是观察信息媒介。电影、电视、网络等,能帮助学生获得那些直接观察不到的信息,能使学生观察到更丰富多彩生活的,能使学生的视野大大拓宽。
  有了观察,还需要不断地积累。(1)积累各种素材,收集各种类型的古诗词、格言警句、成语、谚语。学生偶尔能用上一句半句必将使文章增色不少,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2)阅读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又一窗口、途径。课内课外的阅读,为他们写作仓库中增添了越来越多的“米”。指导学生选择优秀读物中精要、精彩的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让学生动心、动情, 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
  (二)鼓起勇气,敢于评改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处处以教师为主体,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鲁迅先生之所以会成为文学家,就因为他从小酷爱文学写作,对自己写下来的文章进行反复的修改。当然,教师要把修改方法教给学生。
  表面修改作文有四步:一是默读改文章。即先从整体入手,看看材料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集中,段落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具体,结构是否完整。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充实、调整、删改。二是朗读改语病。如有拗口或连接不畅的地方,必定有毛病,要及时查出原因,动笔修改。三是读、改文章错漏之处。即逐句地读,发现错别字、添漏字,意思重复等明显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四是品读求提高。对自己的习作在选材准确、内容具体、语句通畅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品读,在遣词造句方面再下一番“锤炼”的工夫。
  三、“我能写好”阶段
  这一阶段重在挖掘“写作主体”的潜能,开拓学生写作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学生从“我想写”的发展水平进入“我可以写”第二个发展水平时,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就进入“我能写得更好”,同时,学生有天生的表现欲,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被许多人承认,“我能写得更好”阶段,便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我们要做的就是着重于语言、真情和创新的指导。
  (一)提高语言修养
  “与学生侃写作”是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语言修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指导学生就一句话、一段文字,展开讨论,不断玩味、琢磨、修改、创新,使语言文字的表达精益求精,日趋完善。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巧用修辞”、“描绘形象”、 “借题发挥”、“引入口语”等方法来提高个人语言的生动性。当学生学会用轻松幽默的文字写作时,他们的作品就不再单调、空洞,而是饶有兴味,引人入胜。
  (二)抒写真情实感
  好的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与诗人同喜,同悲,跌宕起伏。而文章取胜的法宝就是要有真情实感的,只有真挚的感情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章不可无情,情不可虚假,至情出高文。可见好文章必定是抒写真实感情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一是会写亲身经历。因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熟悉,而且有感情,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二是会写真感情、真感受。《出师表》之所以流古至今,在于诸葛亮用一文表呈一片忠心,一份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文章的生命,无论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饱含了作者满怀深情。三是会寄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因为作者生活在唐代颠沛流离的乱世,他自己“感时”“恨别”,所以从他眼里看去,花也会“溅泪”;从他耳里听来,鸟也会“惊心”。
  (三)利用潜能创新
  好的作文应该是观点新、角度新、材料新、构思巧。教师在作文课上不但要锤炼学生写作的基本功,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思维空间。
  具体讲,就是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让他们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发散并取得预期效果。突破思维定势,跳出作文原先的框框或现有定论,从新的视角去阐释新的见解、观念;或是改变对某一问题情景的常规性的思考,朝着相反的角度去重新思考,赋予原材料截然不同的意义,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不同立意,体现不同的个性,力避了公式化和雷同的不良倾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取材、立意创作出不同的新意境。就如一个大大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学生各抒己见,是数学图形——圆!是起点和终点重合!是思乡的圆月!是……学生在对同一问题的多角度的思考,就有了多角度的立意。通过这样的训练就会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习惯。
  在这样的指导训练之下,写作主体思维变得更加多样化,便能逐步多角度观察和积累到客观世界,由此进入一个个仙境,提出不同的假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超于寻常的独特思路,写出更有新意的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