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2009届九上语文课提纲
- 资源简介:
约15450字。 泉州实验中学2009届九上语文课提纲(读的作业)
白杨礼赞
一、文学常识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茅盾选集》,写于1941年,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子夜》(长篇小说)、《林家铺子》(短篇小说)。
(2)象征手法:文字表现手法,借用某种事物来含蓄地表现某种精神或事理。
三、文章脉络
1、段意: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点明赞美白杨树的主旨。
第二部分(2-8)从三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由远及近,由表及里)
第一层(2-3)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景美)
第二层(4-5)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干、枝、叶、皮(形美)
第三层(6-8)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神美)
第三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更好地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深化中心,与开篇呼应)
2、主题:本文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来赞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光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那种团结、力求上进、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意志。
四、写作手法 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2、字词运用:
(1)写高原之大——“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平——“坦荡如砥”,写高原之色——“黄绿错综”
(2)第2段“扑”:与“奔驰”照应,以动写静,表现乘车速度快及黄土高原一望无际。
第2段“涌”:说明感想多,而且是不由自主地产生。
第5段“泛”:富有动感,更好地表现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五、修辞手法
1、对比:文章结尾将楠木与白杨树对比,更好地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2、排比反问:第7段运用排比反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层层深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衬托:第2段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出环境的“雄壮、伟大”,从正面衬托出生长于此的白杨树也是不平凡的。
第3段写“我”的反应:这优美的环境却让人觉得“单调”“恹恹欲睡”,正是白杨树驱赶了这些不良情绪,从反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六、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这篇散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尊敬赞美白杨树。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2、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也象征着陕甘宁的抗日根据地,为下文写白杨树作铺垫。
3、文中盛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为什么还要先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先抑后扬,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赞美它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4、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什么却又说它是“极普通的”?
“极普通的”指它在西北多,不被重视;“不平凡”指,它不屈不挠、力求上进、团结一致的内在精神不平凡。更深层次地告诉读者,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是不平凡的。
5、第4段和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囚绿记
陆蠡(lí)
一、文学常识
1、陆蠡(1908一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被誉为“绝代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