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4
- 资源简介:
约3840字。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惠来慈云实验中学 吴素洁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掌握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谁能告诉我“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什么意思?
(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简而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简介《战国策》及相关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此书并非西汉刘向所著,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正音。
2、齐读课文。
3、自由读。
4、齐读。
5、读注释部分,辨析词义
⑴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⑵一词多义
①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