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 资源简介:
约26710字。
2011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33页)
一.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
一、熟悉特点。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纯说明或写景 的文段入选的可能性不大,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为主。多为两个,偶有三个。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这也是最常见的。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二、了解考点。比较阅读的基本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判定语句的朗读停顿与断句。
(2)理解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题;
(4)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艺术特色)、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
(6)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
(7)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三、做题要点。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对文体相同内容不同、作者相同作品不同、选材相近主题不同等类型的选文,侧重于“同”中求“异”;选材不同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选文,侧重于“异”中求“同”;而选材不同表达形式也不同的选文则侧重于“异”中辨“异”。
(二)、具体策略:
解答基础积累题,如(1)-(4),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解答(5)(7),是比较阅读的难点。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志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观点、事件、段意就都有了。
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则要善于把握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别轻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括。
对比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的把握比较。好的文章,“万物皆着我之情”:像《爱莲说》所流露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陋室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不俗情趣……,对此,首先要融入文中,设身处地捕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对比区分两则材料中不同的思想感情。
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的比较。这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首要条件,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后,得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如对比阅读:(十三) 最后一道题问: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精心比较可发现:两文段都是前面娓娓道来,之后得出观点:不过甲侧重做人,乙侧重处世。这观点,在两文之中,又都是振聋发聩之语,点睛之笔。 “卒章显志 ”的写法就在比较里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