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基础知识专题六:辨析病句
- 资源简介:
约20290字。
基础知识专题六:辨析病句
一、题型:选择
选材:时代气息浓厚,语言材料新鲜活泼,贴近现代生活。多从当前时事、报刊杂志和新闻广播取材。
考查范围: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熟练掌握病句六种常见类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二、辨析病句:1)先找主谓宾,看搭配;2)接着查定状补,看修饰;3)再品味语意,看逻辑;4)其次要抓关键:抓关联词,看逻辑和位置;5)抓并列短语,看类别和搭配;6)抓否定词,看正反;7)抓双面词,看对应;8)注意介宾短语、数词等。
具体方法:
1.语感审读法:充分利用在长期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品读,揣摩。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拗口、别扭。先看读起来是否别扭,然后对照病句类型,仔细比较辨析,弄清病因,加以修改。
2.语法分析法(紧缩法):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单句,先找主干(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看主谓宾是否齐全,搭配是否得当;再理枝叶,看附加成分的搭配、语序有无问题;对于复句,可检查分句间的关系、层次,关联词语的使用有无不当等。
3.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读起来别扭拗口,但从语法上看并无毛病,不妨从整体上,即逻辑意义上分析,从概念、判断、推理的角度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得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等。
4.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虽然读起来别扭,但是否存在毛病,一时无法确定,不妨仿照原句的结构造几句生活中常用的句子,通过比较往往能够辨明这些句子是否错或错在何处。
5.排除法:
(1)对于“语序不当”,要明确准确表情达意的规律,掌握规律,才能有识别病句的标准。如“并列短语”:时间先后.空间距离.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情感流程.时局变化.数目常规.成绩名次.法定位置.对应承接等。“多项定语排序”: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多项状语排序”:时间+处所+介词结构+情态副词+形容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不同主语时,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前;“频率类的副词”需放到介词短语前面。
(2)对于“搭配不当”,运用语法手段,采用“压缩法”,即主干枝叶梳理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看主.谓.宾搭配是否得当;如果没有问题,再看枝叶和主干搭配是否得当。要学会搜索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标志,搜索否定语(切忌.禁忌.避免.禁止.防止.以防.无时无刻不).双面词(是否.能否.高低.快慢.大小.轻重.好坏.正反.里外).成双成对的关联词等,看他们照应得是否得当。
(3)对于“成分残缺或赘余”,运用语法手段,同样采用“压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看主.谓.宾有无残缺;如果没有问题,再看有无残缺枝叶或介词残缺,导致语意不明的情况。
(4)对于“结构混乱”,主要采取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看结构是否混乱,即先找出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一一匹配.顺当,表意是否一致.明确。
(5)对于“表意不明”,可采用语感审读法进行识别,即反复审读,看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白.顺畅,按习惯的说法是否别扭;对感到句意模糊或句意不确定的词语.句子要多审读几遍,最好用主干枝叶梳理法,进行成分的分析。
(6)对于“不合逻辑”,可采用语感审读法进行识别,即反复审读,看按习惯的说法是否别扭;采用分段语意分析法,对相对应的词语.成分进行比较,看他们关系是否顺当;搜索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标志,搜索并列词语或短语.否定词.双面词,搜索数量短语.被动词.关联词语.时态词语等,看它们的运用是否合乎逻辑。
三、修改病句
1.原则: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的,决不改动两处。
①真实性原则。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千万不要违背原意,另起炉灶。
②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病句的实际情况作修改。也就是说,哪儿有毛病,就改哪儿;是什么
毛病,就用什么方法。
③经济性原则。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要“多就少改”,如调整语序可以尽量不增删;改一处可以的就不要改两处等。
④瞻前顾后原则。因为高考修改病句这一项不是给一个孤立的句子让我们修改,通常是给一段文字,特别是给一段应用文,让我们修改其中的语病,因此必须瞻前顾后,统揽全局,否则修改就会不合要求。
2.解题步骤:首先要读懂题目,审明要求;其次要读懂句子,找出病因;再次要对症下手,简洁高效。
具体要领:
①增:成分残缺的要补上;
②删:多余的成分要删除;
③换:用词不妥当的要替换;
④移:语序不当的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