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3840字。本教学设计最大特点是没有重复学生能够梳理的内容,主要强调学生易错,不易理解的重难点。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
寿安中学高二语文 李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
2、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阶段
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思考课后练习。
2、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二、课堂分组探究
1、把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学案上遇到的疑难问题
2、教师释疑
三、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四、课堂梳理探究阶段(主要由教师提出本课中涉及的难点,然后师生共同探讨)
1、概念
(1)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要区分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如“男”和“女”;反对关系指在对立的两种情况外还存在第三种情况。比如“红色”和“白色”。
(2)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讨论交流)
例如:“父亲”是“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薨”;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物化”;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