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900字。
★高二上学期教案 厦门双十中学 陆 敏
石钟山记 苏轼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祐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知杭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现在广东英德)、惠州(现在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现在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二、文本疏通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共三段。
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①【《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②【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是说也,人常疑之。③【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④【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⑤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⑥桴止响腾,余韵徐歇。⑦【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自以为得之矣。⑧【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⑨【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⑩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⑾【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文言现象】
①《水经》: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述河道水系的地理专著,已失传。彭蠡(lǐ):鄱(pó)阳湖的又一名称。焉:蒹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②郦元:郦道元,北魏时期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四十卷,是一部具有文学色彩的地理著作。临:本指从上向下看,这里意为“接”“靠近”。鼓:振动,激荡。搏:击,拍,洪:大。③是:指示代词,这。说:说法,见解。④以:介词,把,拿。钟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这里是偏义复词,意在“钟”。虽;即使。鸣: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而况:何况。⑤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访:探寻。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⑥扣:敲。聆:细听。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北音清越: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