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月(总第三次)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11 13:08: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3题,约7860字。

  山西大学附中
  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月(总第三次)模块诊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更大的意义。
  B.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C.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