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之备考知识清单(6份)
知识清单1高考常考的易误用成语.doc
知识清单2了解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常识.doc
知识清单4考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doc
知识清单7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
知识清单8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doc
知识清单9《考试大纲》规定的名句名篇.doc
知识清单 高考常考的易误用成语
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不能理解为“喜欢和重视迁移”。
2.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不能理解为“没有长处”。
3.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刊,古代指削除错字;不刊,不可更改。不能将“刊”理解为“刊登”。
4.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也说一文不名、不名一钱。不能理解为“不值一文”。
5.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也指一言不发。不能只关注“赞”。
6.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能将“训”理解为“教训”。
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等神情。不能理解为“懒得拿正眼看,不屑一顾的样子”。
8.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过去很长时间”。
9.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不能只关注“差”。
【误用示例】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10.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不能只关注“尘埃”。
11.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不能只关注“盟”。
12.春意阑珊:春天的气象将尽。不能理解为“春意盎然”。
13.大方之家: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不能将“大方”理解为“不吝啬”。
14.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不能理解为“将事情放大”。
【误用示例】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2014•浙江卷]
15.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理解为“登上高山感到自卑”。
16.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
知识清单 了解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常识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形式上带句号、问号、叹号),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如:①妙!②谁?③刮风了。④他身体很强壮。⑤只有努力学习的同学,才能取得好成绩。按不同的标准,句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按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一、单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上面所举的例子①~④都是单句。
1.句子成分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主语 谓语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在这个句子里,“一切反动派”是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
谓语 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样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在这个句子里,“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句子成分,说明主语怎样,是谓语。
宾语 动词所支配、影响或所涉及的对象,能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一般也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动词“赞美”所涉及的对象,回答“赞美什么”的问题,是宾语。
定语 在名词前起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分。通常位于主语前或宾语前。一般用“的”作标志。 (美丽)的花朵
(那个)地方
“美丽”修饰名词“花朵”,是定语;“那个”限制名词“地方”,也是定语。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状语 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修饰、限制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的成分。一般位于主语后、谓语前,用“地”作标志。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
这个任务[必须]完成。
你的水平[实在]一般。
“轻轻”修饰后面的动词短语,是状语。
“必须”限制后面的动词,是状语。
“实在”修饰后面的形容词,是状语。
补语 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的成分。一般位于谓语后、宾语前,用“得”作标志。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字写得〈好〉。
“弯了腰”补充说明“笑”的结果,是补语。
“好”补充说明“写”的程度,是补语。
知识清单 考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变成雪白的山冈。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八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做人,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形容),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
知识清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常识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约一千三百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生试(即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1.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甲、二甲、三甲统称进士。
5.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叫及第,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6.状元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又称殿元、鼎元。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
7.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8.八股文
知识清单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风格 说明 例句
豪迈雄奇 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
卢侍御虚舟》)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悲壮慷慨 此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怀才而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朴素自然 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一)》]
续表
风格 说明 例句
知识清单 《考试大纲》规定的名句名篇
高中篇目一 文言文5篇
1.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 庄 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