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55570字。
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调整幅度不会太大,将基本保留现有模式,但选材的范围有可能继续扩大。从选材看,①多从阐释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介绍民间艺术等方面选取文本;②文本多为社科类文章,内容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极强的历史厚重感。篇幅在千字左右。从考查点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课标全国卷的考查热点。
一、如何从整体出发迅速读懂论述类文本
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许多考生面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往往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要改变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写了什么——抓住文本重要信息
要养成边读边筛选的习惯,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①与论点有关的信息,如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对相关问题或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等;②和论据有关的信息,如对基本概念、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论述等;③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论句以及过渡句等;④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诸如也许、可能、大概、部分、最、目前、之外、唯一等。
2.为什么写——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对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文本,要能准确地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明确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喜欢或厌恶什么、提倡或否定什么。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隐晦含蓄的文本,要能够从文中具体的论述中辨别筛选、分析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怎么写的——把握文本结构脉络
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二、掌握圈点标画的速读方法
1.圈点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判断(是、不是)、总结(总之、在我看来、由此看来)、假设(如果、那么)、比较、对比、引述、转折、因果、递进等。
2.圈点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除了统摄全篇、体现作者观点的中心句外,还有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揭示文本脉络层次的句子等。
3.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词义可以是相近的)
这类词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文段中若反复出现“滥用”二字,这两个字便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阅读时应高度关注。
4.圈点代词并使之明确
凡是文本中出现的代词,一定要圈点并根据上下文意找出替代的具体名词。
5.圈点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
这类词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
6.圈点限定性的词语(定语和状语)
注意各选项语言的分寸、程度、范围是否恰如其分,注意叙述角度、表达方式、因果关系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的不同。
三、强化精确解题的思维意识
1.读——阅读题干
阅读文本后面的问题,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包括答题要点、限制范围,力争把握答题指向。
2.找——准确查找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比——仔细对照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必然性,预见性变为现实性,将来时变为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选项。
4.除——排除干扰
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但是因为有时对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有些人在排除时,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当然,结果导致失分。这里强调一点,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