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16周)
- 资源简介: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16周 Word版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10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11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12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13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14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15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16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1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2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3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4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5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6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7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8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晨读晚背册子 第9周 Word版含解析.doc
周次 内容
1 名句名篇默写 《劝学》《登高》《己亥杂诗》《山坡羊•潼关怀古》
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古代学校、古代学官
易错易混成语 两义成语(一)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劝学(5年4考)
荀 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两句直接表明了君子广泛学习并经常反思的意义。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以亲身体验的“终日思”与“须臾学”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4)《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荀子•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用“木与绳”“金与砺”的关系做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7)《荀子•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荀子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在其《劝学》中他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登高(5年0考)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周次 内容
3 名句名篇默写 《师说》《虞美人》《破阵子》《游山西村》
古代文化常识 官职典制——选官制度、中央官职
易错易混成语 易望文生义成语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师说(5年2考)
韩 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012年高考全 国卷)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韩愈《师说》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他认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样的启蒙教师不是自己所说的“师”。
(3)韩愈《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学习小的方面,却放弃大的方面的两句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也不愿以地位高的人为师的两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虞美人(5年0考)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周次 内容
5 名句名篇默写 《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 《浣溪沙》
古代文化常识 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易错易混成语 易张冠李戴的成语(二)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赤壁赋(5年4考)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016•全国Ⅲ卷)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012•大纲全国卷)浩浩乎如冯①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013•全国Ⅰ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014•全国Ⅱ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②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③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⑤。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 ①冯:粤教、语文版教材中为“凭”。②樽:苏教、语文、粤教版教材中为“尊”。③惟:粤教版教材中为“唯”。④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苏教、语文、粤
……
周次 内 容
16 名句名篇默写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古代文化常识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人教版文言文、诗歌)
句式杂糅 常见句式杂糅表解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桃花源记(5年0考)
陶 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记》中,突出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桃花源记》中,突出桃花源内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桃花源记》中,反映桃花源与世隔绝,完全感受不到时局变迁、朝代更迭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小石潭记(5年0考)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①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③,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