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全书(Word版,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约556310+391030+129800字。
蟾宫折桂
《红楼梦》第九回中写道:宝玉忽想起未辞黛玉,因又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此段中黛玉用“蟾宫折桂”表达她的什么意思?
答案 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此处加了引号,黛玉有取笑讽刺之意,表达她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的品格。
一、正确使用成语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信息。①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用错对象。②光怪陆离:“光怪”指光彩奇异,“陆离”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③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望文生义。④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⑥奉为圭臬: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答案 C
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 本题较有新意,较以往增加了考查成语的数量。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信息。①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句中属望文生义。②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不合语境。⑤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不合语境。
答案 D
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句①用来形容文化典籍很多,使用正确。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句②中的小香玉已经是“著名豫剧演员”,此处再使用“刮目相看”不合语境。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说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句③用“一言九鼎”来修饰“诚信精神”搭配不当。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句④取第二个意思,使用正确。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句⑤使用正确。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句⑥使用对象不当。
答案 B
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提出了从单
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C.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老谋深算”指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①句中用来形容“经验丰富”的主教练,符合语境。“深思熟虑”指深入细致地考虑,侧重形容人思考得深入,时间久。符合②句“经过几天”的语境。“深谋远虑”指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符合③句“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战略措施”的语境。
答案 C
5.(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_______,从
……
(一)高中课标必背14篇
1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ɡ)绳, (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ɡǎo)暴(pù),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ɡ)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__【注】(qì)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 跂: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音为qǐ。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 逍遥游
(战国)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ào)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①(xuè)起而飞,抢②榆枋而止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ɡ)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zhì)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_ɡ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④。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⑤,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⑥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shuò)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ɡ)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 ①决:快速的样子,苏教版教材中为“決”。②抢:触,碰,粤教版教材中为“枪”。③而止:苏教、鲁人版教材中无“而止”。④此大年也:苏教版教材中无“此大年也”。⑤泰山:苏教、鲁人、粤教版教材中为“太山”。⑥举世:此句中两个“举世”,在苏教、鲁人、粤教版教材中为“举世而”。
【本篇理解性默写】
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师 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别 选文 类别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鉴赏形象 分析情节 环境描写 语言艺术 审美探究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 战争 外国 √ 性格特征 情节作用 客观题 标题效果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 锄 中国当 代 √ 物象 句段作用 句子意蕴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 玻璃 中国当代 √ ①性格特点
②“我”的作用 评价人物态度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 马兰花 中国当代 √ 性格特征 明暗线索 情节反复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 塾师老汪 中国当代 √ 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 形象比较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古渡头 中国现代 √ 性格特点 构思效果 结尾效果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鞋 中国当代 √ 人物心态 线索作用 理解“后记”
1.从命题形式看,新课标全国卷2016年前小说命题都是设置4道小题:1道“5选2”的多项选择题,3道简答题,总分值25分。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1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2.小说选材,中外均有,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体。
3.从命题角度看,高频考点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究等考点。
新课标全国卷题型稳定,分析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探究是考查的重点。从具体试题看,往往具有“兼容性”,也就是说有些考题不是专门针对某一考点,而是兼及多个考点。
[阅读指导]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二、微型小说的特点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三、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小说
考场阅读与复习课、练习课阅读一样,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要求同学们能够在10分钟以内把一篇千字左右的小说读两三遍,如果缺乏平时的快速阅读和整体阅读训练,是很难读懂读透的。
快速阅读的目标是在答题前整体把握文本,对小说的内容、结构和突出的表达技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掌握“五步阅读法”。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考场上要快速、准确获取小说文本的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一“入”“出”过程的有效、直接有力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 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阅读的下一步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 依据情节,把握形象(意义)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第三步 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步 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