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6份)
- 资源简介:
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
专题01+虚实结合-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2+正反衬托-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3+烘托渲染-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4+白描手法-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5+象征手法-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6+间接抒情-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do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姜秀才游苏州
欧阳修
忆从太学诸生列,我尚弱龄君秀发。
同时并荐几存亡,一梦十年如倏忽。
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
山花撩乱鸟绵蛮,更尽一尊明日别。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句写诗人与姜秀才在太学求学时正值青春年少,说明两人相识已久,情义颇深。
B.三、四句写两人十来年的经历,感慨时光易逝,人生如梦,表现出诗人虚无的人生观。
C.第七句借景抒情,通过写山花鸟鸣撩乱人心来抒写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D.尾句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寄情于酒,体现依依惜别之情。
E.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离别之情,前四句是虚构情节,后四句是实写眼前。
2.本诗的五、六句意蕴丰富,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BE
2.①说明两人不同的原因:友人因壮心不已犹显青春,自己因多经磨难而现白发。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人多年不见后容颜差别之大。③强化了作者对朋友的不舍和离别时的感伤之情。
【试题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要在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的基础上,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
一、了解“虚”“实”的概念
从概念上理解,“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而“虚实结合”中的“虚”与“实”是相对的,指的是主观世界中存在的虚象、虚事、虚境。比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虚实结合即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二、明确“虚”“实”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独 鹤
韦 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
褚 载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
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BE
2.①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②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
【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此类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借助物来表现,即一般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故考生应先分析两首诗歌中“鹤”的特点,根据“鹤”的特点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第一首诗歌中,诗人塑造的是一只孤独的鹤,这只鹤孤独寂寞,因不知“栖宿处”而不得不飞来飞去,这就象征诗人的孤独失意,表现出诗人因前路不知在何方而忧虑的情绪;第二首诗歌中,第一、二两句,写鹤想要洗濯自己的“雪翅”却嫌弃“菱刺污香泉”,这就好似诗人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第三、四句,写鹤“一举扶摇直上天”,鹤的一飞冲天象征着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
一、了解“渲染”“烘托”的概念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颈联中的“丛菊”能否改为“残菊”?为什么?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不能。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菊花的盛开,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两度菊花盛开,诗人却流下了思乡的眼泪,以乐景写哀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悲苦心境。因此,不能改。
2.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意对即可)
【试题分析】
一、了解“间接抒情”的概念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明确“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的类型
1、情景交融
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