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深度专项突破指引
- 资源简介:
约16880字。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深度专项突破指引
2016~2018年高考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
2018年
全国Ⅰ卷 唐诗 李贺《野歌》 ①从题型设置和问题设计来看,从2017年开始,题型改为主客观结合型,2018年将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9分。
②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③从选材的朝代来说,2018年全国Ⅰ、Ⅲ卷考查唐诗,Ⅱ卷考查宋诗;2017年全国Ⅰ、Ⅱ卷考查宋诗,Ⅲ卷考查唐诗;2016年的全国Ⅰ、Ⅱ卷均考查唐诗,Ⅲ卷考查宋诗。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由此可以预见,2019年仍然以唐宋诗词为主。
④从作家作品来说,全国卷既有王建、曹翰、韩偓、郭震,甚至无名氏这样的非名家,也不刻意回避李白、杜甫、韦庄、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这样的名家。但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
⑤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
⑥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14题C项“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全国Ⅲ卷第14题D项“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016年全国Ⅲ卷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⑦从问题设计上来看,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