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830字。
《水调歌头》说课稿
海盐武原镇中学 顾晓燕
一、 说教材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浙教版四册课本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二单元的重点是“诗歌的凝练语言”。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这是教材设置本单元,编入此篇词的目的所在,因此,落实这一目标是学习这篇词的导学任务之一。教学中根据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意。
然而,要学生从凝练的语言中去把握诗词的情感,丰富的内涵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 说学生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佳,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三、 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