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歌声》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1940字。
15 永不消逝的歌声
◎语林撷英
有关“音乐”的名言警句
1.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
2.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
3.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俄]柴科夫斯基)
4.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德]马克思)
5.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
([法]费提斯)
6.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德]贝多芬)
7.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法]雨果)
8.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德]尼采)
9.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古希腊]柏拉图)
10.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
([德]叔本华)
◎诗海拾贝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赏析】 首句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第二句用揣测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写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末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突出了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诗歌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
◎作者档案
【简介】 王洛宾(1913~1996),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人,出生于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王洛宾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 【作品】 《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汉》《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评价】 王洛宾挖掘西部民歌之功,可谓历史性的贡献。大部分少数民族民歌本身的形态,其实并不适宜广泛流传,王洛宾所改编的民歌最大特点就是,极具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又赋予汉族诗歌的神韵,优美动听,朗朗上口
◎人物颂歌
坎坷,是人生的磨刀石
在人生跋涉的长路上,王洛宾是一位历经坎坷的艰难行者。28岁时,第一任妻子洛珊弃他而去;38岁时,第二任妻子黄玉兰撒手人寰。1941年,他被兰州反动当局囚禁3年。1952年,他因西宁居所被抄,误解政府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政策而“逾假不归”,被从北京押解回新疆,判处两年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