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4370字。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熟悉《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扫清诵读时遇到的字词障碍,提高学生预习、自学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拟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案。通过诵读把握诗意,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全文。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弄清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然后按诗意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逐步研读的方式。
二、以比较分析、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案。在整体感知本诗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诗与李白其他一些诗歌和李白与杜甫等诗人诗歌的比较、分析、研究,达到对本诗理解的深化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以互动式探讨、研究为主的网络课教学方案。按照发布研究指令→学生尝试研究实践→总结交流研究成果→畅谈研究体会和经验的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全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阅读准备。
1.背景资料(可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以雄健的笔调,着力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山川的雄伟壮丽,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诗人在尽情赞叹之余,也寄寓着形胜之地易于割据的隐忧。它突破了梁陈作者止言蜀中山川险阻的传统内容,丰富了诗的思想意义。
(2)李白生平及其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代于隋末被流徙西域。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绵州。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受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影响较深,加之性格豪放,所以就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道路,走完了坎坷而又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