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课堂
——以教学《促织》为例谈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太原进山中学 邵捷
一、 提出问题
1、我眼中的新课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我越来越对课程有了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经历、体验、自主生成的空间。理想的课堂正是以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以动态生成方式来推进教学活动进程的。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
2、我们的课堂现状
回顾以往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上,我们常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当然更会对其进行时间分配,当教学进程落后于我们的预设时间时,控制时间进程的“使命”自然而然落在了学生身上:回答错的赶紧换人,有不合我意的赶快让他坐下,一旦回答命中预设,马上进入下一环节……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按照“预设”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在课堂的充分体验、个性化感悟却无“立身之处”,课堂的自然“生成”也就淹没在教师的“预设”之下。
3、我的思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成为我心头的一种困惑,因为“预设”过多“生成”就显得沉闷,而“生成”过乱“预设”就显得无力。上个月,我有幸听了太原市名师曹俊老师的一堂课,这是一节宽容、民主、多元的课,我被学生轻松的学习,多元的思考,有趣的发言所折服。课后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节课的精彩?直到近日,在《中国教育报》中读到“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的文章,我终于明白:语文课堂的精彩应该是让“预设”与“生成”“天光云影共徘徊”。
二、 论证关系
(一)明确内涵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上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的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所以一般的生成有两类,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
(二)围绕生成构想预设
1、依据教学目标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这种预设也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多方面,其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预设的起点,是生成的终极目标。所以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而不只预设知识目标。例如教学《促织》一课,首先确立教学目标,一是作为文言文,应该掌握一些实词、虚词以及相关句式属于知识与能力的;二是揣摩小说的主题并鉴赏小说的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以及多种描写手法属于过程与方法;最后从文学角度了解作者构想人虫异化以及作品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内涵。
2、处理好两个“你”“我”关系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