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2640字。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课 题
《定风波》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过苏轼的不少作品,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很容易先入为主,造成架空文本只贴标签式的解读。所以要精读诗词,着重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咬文嚼字,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理解词作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词中“反常合道”手法的妙处,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学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诗词内容,通过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准确、生动地解读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提到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他的不少作品。读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时,我们读出了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读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与兄弟感情深厚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同一个创作个体,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这节课通过《定风波》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苏轼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yín xiào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suō )烟雨∕任平生。
料峭(liào 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点拨诵读的三个基本要
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3.分角色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