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28
- 资源简介:
约11890字。
第11课 师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中唐的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生平
经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赞赏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主要
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1.走近作者
2.背景解读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后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恶劣风气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4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因而写下了这篇文章。
3.相关知识
议论性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师说”,就是“谈谈关于从师的事”。《马说》《爱莲说》都属此类文体。
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