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学案7
- 资源简介:
约10280字。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上。赤壁,成了苏轼思想的高峰,铸就了苏轼的辉煌。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居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于常州。他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苏轼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词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
作品 《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2.背景解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的一首怀古名篇。当时,苏轼已46岁。他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前,因“乌台诗案”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但他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所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定风波》
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3.相关知识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