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39
- 资源简介:
约3160字。
《雨霖铃》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导入
折柳意象,提出问题。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解读意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读情感。
(三)走近作者
(1)柳永生平;
(2)婉约派词风介绍。
(四)诵读
(1)试读:提问一学生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教学配乐朗诵。标出断句。
(3)听读和比读:分男女生朗读,上下阙。教师点拨情感。
(4)分部齐读:男女生分上下阙齐读。
(5)齐读:问题导入,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带入感情齐读。
(五)鉴赏
(1)整体鉴赏:归纳词中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2)上阕:“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分析,内容上:离别之情。手法上:细节描写。
(3)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内容上:意象分析,解答导入时的折柳典故;手法上:意象组合。
(4)小结:清秋节里长亭别,泪眼无语千古绝。注意结合作者生平分析。
(六)作业
将词改写成诗。
《雨霖铃》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所在学期尾高一下学期,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的积累。在古诗文学习方面,进一步接触了由《诗经》到“楚辞”、由汉乐府到唐诗的品读过渡。特别是唐诗的积累和学习,对学习宋词很有帮助。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雨霖铃》效果分析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创设情境、符合考纲、整合知识、有效评价,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将这些要求全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因此,我便结合所讲课文的特点,结合诵读以问题导入式作为落实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
首先是反复的诵读,能够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文本,对全词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应该说,学生的诵读成为理解词作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