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字。
重建考试模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
浙江 王 远
为了寻找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不知有多少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著书立说,但最终不过是局部的或者是个性化的创新,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把越来越走向颓縻的语文教学救出困境。其实原因简单得很,就是考试在起着作用,按照考什么学什么的规则,只要现行考试模式不变,教学现状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现行考试模式把语文逼进了死胡同
可以肯定地讲,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完全是现行考试模式造成的。不妨先看看从八十年代末期以来常用的几道高考常用题型:下面几组词语书写错两个的是……、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关于文章思想主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不看具体选项,只这些题干就把人搅得头晕脑胀。
出题人可以为每一道题讲出设置的意义和考查目的,但从整体上看,无外乎四个字:咬文嚼字。语文考试一陷入这个套路,语文课堂还能干什么?可以让学生看名著吗?可以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吗?可以让学生搞所谓研究性学习吗?
在这种背景下,有的老师自己可以不需要看什么书,不写什么文章,但却可以培养高分学生而成为名师甚至特级。因为考试模式就是这样的,我们这些一线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也只好课一讲完就铺天盖地发练习。请看我们平时都在讲些什么样的题目吧(随手选一题):
现代文练习例(《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第81期):对《再别康桥》的表述哪一项分析正确,其中两项是: A.“挥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B.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了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这道题答案认为B对A错,学生不解,问A为什么就不行,老师也说不清就里,只好偏着B进行解释,结果呢,越解释越复杂了。像这样无聊的练习题在学生手头上五花八门的所谓辅导书中不知有多少。还有一些让人头痛的题目,随便再选一题:
文言文练习例(群言出版社《语文第一课堂》04版):下列加点词与“朝服衣冠”的“服”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闻寡人之耳者。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案曰D,说D句中“朝”与例句中“服”都是名词作动词。学生不解,说查字典,“朝”本就有动词朝见、朝拜之义,何以就是活用作动词。老师不能决也。
虽然高考语文题目经过了严格的设计和试测,也许很难出现这样的偏题怪题,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确就是考试模式下的产物。说句真话,语文老师在讲解练习时,很多时候都在为那些出题人圆其说。有很多题目,包括高考试题,如果不看人家出题人的参考答案,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也吃不准该怎么做,只好按了人家的“参考答案”向学生去讲题,也就是替人家圆说,讲完一堂课,就感觉把学生糊弄了一节课。本应鲜活的语文就这样被弄成ABCD之类让师生在其中穿来穿去,想起来真是窝气!可老师又不能说这练习不要做,因为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捞分数啊。
有些知识讲起来这重要,那也重要,整体上一回顾,有用的又有多少啊。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里用“浮”,为什么不用“升”;“期年之后”的“期”是读ji 还是读qi;“虽”是解释为“虽然”还是“即使”,“之”有哪几种用法,这与《孔乙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