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和答题技巧
- 资源简介:
约894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和答题技巧
一、考情分析
(一)考题特点:在“语境缺失”的情况下,要求判断选项与原文的表述是否相同。
(二)考场应对:
1.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语境”。
2.了解出题人故意设置干扰项的方法
3.熟练掌握阅读方法和对比方法
(三)备考方法:
1.积累文本主题,减轻“语境缺失”带来的压力
2.通过习题解析,有意识地观察出题人的“把戏”
3.练习利用“索引词”回文定位,练习找准“疑点”
4.练习利用常识、分析常理、减少回文对比的次数
(四)把握考情
第1题
内容理解题 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属送分题目。
第2题
论证分析题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第3题
观点推断题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二、把握文本特点
(一)读文原则——厘清逻辑关系
步骤一:边读边标关键词标注重点: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步骤二: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步骤三:读完全篇画行文结构图
大处着眼,理清行文脉络
1.先看文章标题或出处,快速弄清文本主要论述了什么
2.再标各段落中心句,快速把握文本基本的论述结构
(二)“四重比对”:
1.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
2.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偷换句意、曲解文意
3.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
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对依据和结论,看依据是否有据合理,结论是否成立
【例1】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